原标题:深圳楼市格局或迎巨变 将学习“新加坡模式”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房价和改革举动一样受人关注。
在“7·15”楼市调控政策发布一个半月后,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凡关于深圳住房要学习“新加坡模式”的讲话,再次引发深圳下一步楼市调控方向的热议。
8月28日,张学凡在深圳房地产盛典暨行业综合评价发布会(下称“发布会”)上有个演讲,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将来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为此,深圳提出一个大规模建房行动。张学凡表示,大规模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这两大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块,有110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深圳将通过五年甚至八年的补短板,力争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较好地缓解,以此稳定房地产市场,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张学凡介绍,深圳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在“十四五”期间人均住房面积从27.8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
张学凡透露的信息,在业界引起热烈讨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深圳获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业界认为,深圳房地产市场走向有风向标意义,这意味着深圳楼市格局会面临巨变。
新加坡从1964年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购买建屋发展局兴建的组屋,建立起与多数发达国家以公共租赁或房租补贴为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截至2016年,高达82%的公民居住在组屋里,住房自有率和组屋自有率均在90%以上。
过去40年间,深圳GDP(国内生产总值)从1.69亿元增长至2.69万亿元,猛增超万倍。
今年1月19日至21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他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举改革创新大旗的深圳经济特区26日将迎来建立40周年的日子。从南粤边陲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特区的飞跃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新华社新加坡7月14日电(记者王丽丽)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和吉宝企业14日宣布,新加坡首家可处理海水和淡水的大型双模式海水淡化厂,6月29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原标题:深圳楼市新政后,首现“按积分”诚意登记销售项目,5560人摇号抢556套房……中央再次明确房住不炒在“7·15新政”出台后,深圳多个项目开启“抢客模式”。
原标题:深圳调整户籍居民购房条件:本市落户满3年且连续缴纳36个月个税或社保才能购房深圳市住房建设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