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反观现实,如今的科研圈却颇受浮躁风气侵扰。
有做应用研究者,惯于在实验室的一小方天地坐而论道,全然忘了“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做基础研究者,又耐不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浮皮潦草、急于求成。
攀登科研高峰、探索未知路径,从来都是一件难事。缺乏老老实实、经年累月的付出,又如何能取得突破?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老多次以这8字总结成功经验。
而这,也是众多科学家公认的秘诀。灵感与机遇的出现,可能只是电光火石的瞬间,却必须建立在深厚知识和大量汗水长期积累之上。
眼下,中国还有许多科研难题待解。比如,国内芯片高度依赖进口,“缺芯少魂”长期存在;被称为“工业之母”的高精度机床,国内制造技术水平与德日等国差距不小;生产“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还远未实现与第一梯队的并跑……
攻克这些“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其紧迫性并不亚于吃饱饭。
科研路上,越是追求尖端,越是“九死一生”,唯有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细作,才可能找到“试验田”里最适合的“植株”。
袁隆平说粮食优质高产我们做到了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
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必会孕育更多希望,绽放更多梦想。
“又年轻5岁!”袁隆平爷爷90岁生日前去理发,还和老板娘合了影
一年前的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主送别厅里摆满花圈,其中一个写有“习近平敬挽”。
2022-05-22 20:18:42袁隆平央视网消息:眼下,南方水稻产区正处于早稻抢收、晚稻抢种的关键时期。
2022-07-21 18:23:59在希望的田野上计划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
2022-03-07 08:51:00两会热词快评|优质粮食工程让百姓吃好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深爱的这片沃土。稻田老农、泽被苍生;无双国士、禾下筑梦。
2022-05-22 10:29:09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