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2019-11-23 15:31:11 牛弹琴

原标题:这个冬天有点冷,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这个冬天,有点冷!

三天内,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昨天(11月22日)傍晚,悲伤和悼念,在朋友圈漫溢开来。很多同事回忆起老宋的点点滴滴。老宋是新华社江西分社的图片总监,也还未到退休的年龄,却因病提前告别了。

最让人唏嘘的,就在11月20日,老宋最后一次发朋友圈,连发了四遍新华社微信夜读的文章《人生太短,别懂太晚!》

人生太短,别懂太晚!

一遍又一遍,连续共四遍。

人生最后的阶段,这是怎样的感慨和感悟!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我不知道,但冥冥中似乎又能感觉到。

一位年轻的同事,在朋友圈回忆起老宋交往的点点滴滴:

2010年11月从东京到香港培训,认识了驻港的摄影记者宋振平老师。当晚,宋老师便带我这个小老乡到国社香港分社附近的夜市吃宵夜,一起小酌了几杯。宋老师的这份热心让初次驻外的我倍感温暖。2016年7月,我们再次相遇,一起赴台湾驻点三个月,对宋老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走南闯北之间学到了不少独家采访和与人打交道的“宋氏”技巧。宋老师是异常勤奋的摄影师,每天不发出几张得意的通稿照片绝不罢手;他也是陶瓷专家,对红酒和紫砂壶颇有研究……

还有一位同事,提到了老宋签名的赠书《镜头闯一线》,感慨万千:

您大作的书名叫“镜头闯一线”,一个“闯”字,是您三十多年风风火火、兢兢业业新闻事业的高度凝练……一把老壶、一杯清茶,是您闲时最爱,而又何尝不是您真诚坦荡、忠厚善良的真实写照……

我和老宋不太熟。毕竟新华社很大,我常年驻外,结识的人不太多;老宋是老摄影记者,早有名声,但他很多精美的摄影作品,还是非常非常熟悉的。

真诚坦荡,忠厚善良,业务精湛,不就是我们身边很多同事的缩影吗?

他们似乎是传统的一代,很热情,更热心,对待小同事,对待哪怕其他地方的后辈,总是各种关心各种鼓励,总是尽可能把你照顾好。

但对待作品,对待工作,又总是兢兢业业,哪怕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似乎可以放松一点了,但却还总是还以在第一线奔走为荣。

徐勇是这样,他最后倒在了自己的工位上,外套还搭在椅背上,心梗再没有回来。

老宋其实也是这样,哪怕已经在病榻上,据说还在为签约摄影师审稿,电话里依然在探讨业务,还想着能够重返工作岗位。

摄影部领导兰红光老师的泣语: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一头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

朋友圈里,不少同事转载了一篇老宋的文章《情倾梦里老家定格醉美乡村》,今年3月发表。

文中,有一段老宋这样写道:

我是新华社记者,采访报道对象范围遍及全国。但在25年的时间里,我到一个县调研采访了将近200次。这意味着,25年来,我平均每个月几乎有超过60%的概率是在这个县里。那里,是我的“梦里老家”,是我呼吸新闻空气、焕发工作激情、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那个地方也就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也就是人文鼎盛、油菜花飘香、烟云醉人、茶醇诱客、珍珠山屹立不倒的地方……

很多人转发,感叹,感慨,感叹他的英年早逝,感慨他的摄影才情。

任何一个单位,总有些无奈的地方。但新华社的一大好处,好歹还是一个重业务的地方,你是否受尊重,你受多大尊重,真不是靠级别,是靠作品来说话的。

老宋,是不缺乏好作品的

就在这篇婺源文章中,配了很多他拍摄的美图。作为文字记者,我是最佩服摄影记者的,不仅仅他们最勤奋,不到第一线就不可能有好作品;还在于文字往往是易碎品,但摄影将瞬间定格,一图胜千言,经典永流传。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三天内,两位同事永远走了,都在英年!

总有太多的感伤。

写完徐勇的那篇文章后,不少朋友打来电话。徐勇的个性和棱角,其实也不会为所有人喜欢。但他真的是一个很真诚很热心很纯粹的人。电话那头,说着说着,总是陷入哽咽;这种情绪又感染我,电话这头,为之潸然!

还有朋友询问,因为我文中提到了徐勇的爱心资助,能否告诉那些小孩子的联系方式,他们很感动,想接力完成这份爱心。

这个世界,有时真不公平;但这个世界,真的还是好人多!

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很受尊敬,有时也被污名化,但却有着旁人不知道的辛劳、风险和压力。

记得第一次外出采访,就是2001年去阿富汗,一位国际部领导,亲自送我到大门口,各种叮咛,当时受宠若惊……当时的我不知道凶险为何物,更多是一种初为记者的兴奋。只是看到太多血肉模糊的场景后,才更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

但我很多的同事,还行走在这条路上,在台风中报道,在地震中奔走,在中东战场进行着直播,凶险始终与他们为伴,还有各种看不到的压力,为了文章更加出色,为了图片更加完美,在不断地打磨。

记者编辑,也是一个手艺活。有时也不得不熬夜,为了能够经常性熬夜,很多人还喜欢上了抽烟,他们真的是用生命在燃烧,有时,就带着太多的遗憾,最终,带着我们无尽的哀伤。

人生,总会远行。让人感动的,是同事间的爱。

徐勇永远走了。我的一位同事说,在这个大平面,一位健硕的兄弟,一时悲伤难以自己,靠着老徐的工位嚎啕大哭。傍晚的大平面,原本寂寥无声,这样的哭泣,感染了很多人。

第二天清晨,他代表兄弟姐妹,在徐勇的工位上轻轻放下28支菊花,想象上天给他的年龄打了五折,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戒烟戒熬夜。到中午的时候,工位上已经摆满了鲜花……

这个冬天有点冷 又一位新华社记者突然走了

又一夜的辗转反侧,翻看老宋转发了四次的《人生太短,别懂太晚!》,作者不详,大白话中,有着更多的共鸣。

人这一辈子,最珍贵的是什么?不是财富,不是地位,而是平安。

11月24日上午,很多同事应该会去八宝山,为徐勇送上最后一程。希望不会太悲伤,毕竟徐勇是一个很洒脱的人,他会嘲讽别人的眼泪。

人生,还将有新的告别,老宋又匆匆走了,看到余孝忠老师在朋友圈发了一首诗,写得动情,读来泪目:

小雪夜

大寒时

赣江畔

可怜落霞孤鹜

微信里

再无秋水长天

那次

你出差山东

我挽留不下你

喝一壶你偏爱的老酒

这次

你查出病情

亲友也留不住你

过一段不用奔走的余生

匆匆

从和你做同事那天起

你总是从不停歇

行摄匆匆

都说

你去了梦里老家

那里黄花满地

……

老宋走的这一天,正是二十四节气的“小雪”。

到那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责任编辑:苖玉轩 CN07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