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刚刚,米尔肯发布2019年度“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成都再度夺魁
美国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发布2019年度“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成都在大城市组别的排名中位列第一,再获“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称号,这也是成都在5年内第三次“登顶”。
每经记者杨弃非每经编辑杨欢
今日,美国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发布2019年度“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成都在大城市组别的排名中位列第一,再获“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称号,这也是成都在5年内第三次“登顶”。
图片来源:报告截图
成都为何能够再度夺魁?米尔肯研究所指出,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20周年,20年间,成都培养出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广泛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由运输设备生产、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发以及消费电子产品构成的多元化创新型产业基础,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
米尔肯研究所是美国知名独立经济智库,通过提出可创造就业、扩大融资渠道和增强人类健康的创新经济和政策方案,从而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准;提供严谨的独立经济研究报告,并汇集全球工商、金融、政府和慈善界领袖的意见。
自2015年起,米尔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持续追踪中国城市的经济表现。2019年版排名指数由9项指标组成——一年(2016-2017)和五年(2012-2017)就业增长率、工资增长率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率、三年(2014-2017)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率、FDI/GRP比率(2017)、以及针对高附加值产业就业情况的区位商数(LQ)(2017)。
多元化创新性产业基础推动成都经济发展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资料图)
米尔肯研究所主要以就业、工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增长速度为指标评价城市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佳表现城市”更加关注城市持续发展的潜力。
以此次登顶的成都为例,从分指标上看,成都的1年和5年就业增长率表现突出,在大城市组内分列第2和第1位。产业的高速发展让城市与市民财富迅速得以累积,5年工资增长率和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居第4和第3位。
成都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从何而来?
米尔肯研究所调查发现,2017年,成都户籍人口达1440万,而制造业从业人口约160万人,制造业仍是成都就业的重要来源。而从军工和装备制造业起步,成都已逐渐发展为由运输设备生产、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发以及消费电子产品构成的多元化创新型产业基础,这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根据成都市科技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755.48亿元,同比增长14.3%;技术合同成交额453.60亿元,同比增长37.6%,在高科技产业转化落地上,成都增长速度十分亮眼。
“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的数据充分说明,科技创新才是当下以及未来中国城市的转型重点。”米尔肯研究所研究总经理、报告联合撰写人黄华跃指出,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科技现代工业圈,正在扩大其对西部区域发展的经济影响。
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趋势。据米尔肯研究所分析,随着总体投资增长以及省内外高铁的发展,投资者在四川建设制造基地和科技园区的兴趣日益浓厚;开行数量不断增加的中欧班列(成都)等进一步推动成都招商引资、并辐射周边城市。基于此,成都的FDI/GRP比率在大城市中排名第4。
先进技术和国内消费是中国城市增长的重要动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资料图)
米尔肯研究所指出,创新、先进技术和国内消费是中国城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无论过去两年轮番登顶的成都、深圳,还是从18名极速上升至第4名的兰州、经济增长明显失速的天津和重庆二市,无不与此相关。
举例来说,兰州排名上升主要得益于1年就业、工资与3年FDI的增长,三项指标分别位列大城市组别的第1、第1和第2名。米尔肯研究所分析,这得益于其近年来一直发展多元化产业——自2012年以来打造的兰州新区已引进了包括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石化以及新兴的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
大城市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还为小城市和区域突围带来了新的可能。今年第一次进入前十小城市榜单的四川达州和江西鹰潭,都是以农业和矿业为经济基础的城市,目前均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中心发展。
“科技创新以及国内消费影响了一些三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状况,尤其是中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中心,”黄华跃先生表示,“因而这些城市正在积极建设制造业的供应链,提高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重要趋势。”
而随着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新的城市增长点也将出现。米尔肯研究所特别关注到天津市武清区,凭借与北京和河北相连的区域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低土地成本,近年来吸引了亚马逊、唯品会等电商企业落户。
“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等区域经济集群是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这些区域经济集群的节点如今皆与“一带一路”倡议挂钩。”米尔肯研究所指出,“通过发展沿海地区和大型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预计可以带动额外的经济增长。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可以促进全国和地区经济发展。预计这些政策将为中国广大地区带来公平的经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