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对垃圾分类的推广要远远落后于德国及一些北欧国家。法国、比利时都是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铺开,到新世纪之初笔者到那儿工作之时,发现已成体系,尽管细分与精细程度与德国相比还有差距。意大利是众所周知的南穷北富,垃圾分类也能体现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差异——2017年的统计数字发现,其北部城市总体情况比南部好很多,这也与笔者的直观感受相印证。
在东亚,战后日本的经济起飞远早于韩国,垃圾分类也一样。上世纪50年代,日本迎来了高速增长期,垃圾也大量增加,日本出台《清扫法》开始对家庭垃圾实行分类处理。从1970年出台《废弃物处理法》,到90年代出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再到2000年出台《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对垃圾分类与处理日益精细化。相比之下,韩国的垃圾分类只有20多年的历史,细分方面没有日本那么复杂。
纵观世界,各国垃圾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都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各有侧重,总体是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惩戒与奖励相结合,核心是培养市民的自觉参与意识,让人们从“嫌麻烦”向“我愿意”转变。
循序渐进是常态,贴近现实才可行。拿日本来说,早期只是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大类回收,而今有的城市分类高达50余种。当然,细分与民族性格也有关系,一味效仿效果不一定好。对一些国家民众来说,越简单的规则就意味着越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墨西哥只是将垃圾简单地归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倒是符合其国情,从效果看还不错,塑料瓶回收等指标超过美国和欧盟。韩国实行的垃圾计量收费制度也让人深受启发——每个家庭按垃圾投放量的多少收取处理费,通过经济杠杆督促人们养成垃圾分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