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被垃圾分类“逼疯”的上海人
贾亮
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实施,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据说,上海人民快被垃圾分类逼疯了。鸡骨头和猪骨头为何分属湿垃圾和干垃圾?粽叶是干垃圾,树叶为啥是湿垃圾?然而被逼疯的,将不只是上海人民,因为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内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都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有必要把居民逼成这个样吗?答案不言自明。因为再不下狠心,以强制的手段促成垃圾分类,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被逼疯的将是整个城市,甚至局部的生态环境。 2017年,我国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20194.4万吨,倘若过些年再强制行动,成本更为巨大,挽回垃圾造成的环境损害更为漫长。
之所以被“逼疯”,恰恰道出了市民在垃圾分类习惯上长期形成的历史欠账。 垃圾分类的理念推广了不止十年八年,有分类标识的垃圾箱在各个城市也随处可见,然而这既挡不住倒垃圾者只图个人方便的惯性,也改变不了收运垃圾者尽量降低成本的不负责任。各种调查数据都显示人们对垃圾分类理解且支持,然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上海作为先行者,强制垃圾分类的样本,无疑将成为此后45个城市的范本。最值得称道的是,上海为强制垃圾分类做足了功课,全民总动员就是最好的说明。
北京记者采访上海垃圾分类工作↑
早在2000年,北上广深就被列为首批国家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近20年过去了,一直收效甚微,“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已成通病。现在,上海终于迈出坚实的一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也正在修订,新修订的条例将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将来“不分类就是违法”。 垃圾强制分类,是与旧思维旧习惯郑重作别,虽有阵痛但不改则势必长痛,更何况阵痛过后是新生。其他城市的市民对上海市民的“遭遇”切不可有看热闹的心态,而应早作准备,学习上海经验,吸取上海教训。莫等到自己的城市也强制分类了,才现去查哪些是干垃圾、哪些是湿垃圾;更不能像被抓拍到的一些市民那样,偷偷摸摸地将没有分类的垃圾随意投放。两百块钱事小,因破坏规则丢人事大。
以亡羊补牢的精神偿还历史欠账、不欠未来新账,用强制的手段填平认识到行动间的巨大鸿沟,既是从环境承载能力考虑的必要之举,更是城市垃圾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巨大进步。垃圾分类,期待上海答卷,同样期待北京答卷,更期待全国答卷。
新华社上海6月28日电 题:垃圾分类迎来“史上最严”,这些焦点你应当知道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杜康 杨有宗 周颖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社会公众称为迎来垃圾分类“史上最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