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财产品变保单“奇葩”闹剧背后需反思
金融观察
类似事件频发的背后,除了对保险营销人员故意忽悠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行为表示愤慨,还要对保险公司制订的保险条款加以反思。
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民朱某到银行花840万购买理财产品,最终变成保险,需要身故或活到108岁才能取出本金的“奇葩”闹剧引人关注。该事件在媒体介入及相关部门积极协助下,朱某840万元本息得到退还。
以上事件并非孤例。类似事件频发的背后,除了对保险营销人员故意忽悠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行为表示愤慨,还要对保险公司制订的保险条款加以反思。未来保险业应该真正回归保险属性,专司保险业务营销。无论是财产险还是人身健康寿险,只涉及保险理赔而不涉及投资收益,将所有保险产品中的投资收益功能完全剥离,让其回归银行机构及专门的理财机构,消除保险机构与银行机构经营中的模糊地带。
尤其是,要遏制保险产品中中途退保让购买者损失本金过多的现象再发生,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退保退还本金制度,让公众满意。未来监管当局可从制度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扎紧制度防范篱笆,开发和推出科学合理的保险理财产品,以防存款变保单闹剧的再发生。
同时,应看到近年保险业混乱背后,从事保险产品营销门槛要求不高、素质参差不齐,保险营销队伍变成了“大杂烩”。一些保险营销员只顾招揽业务,不惜以忽悠消费者购买保险达到业绩增长之目的。这类事件增多,导致社会上对保险营销队伍普遍产生不好的印象。
对此,监管当局应下定决心,加大力度对基层保险营销人员进行整顿和清理,实施从业资格考试,将一些不合格的、素质不高的保险营销员清退出队伍,保持保险营销队伍的纯洁性,为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好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