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记者观察:解析一餐外卖蕴藏的“计算力”

2018-08-24 15:15:59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记者观察:解析一餐外卖蕴藏的“计算力”

每增加一个订单,系统要在毫秒内计算出最优路径;高峰期每小时需执行约29亿次的算法……看似是体力活的外卖业,实则囊括了诸多前沿技术,是人工智能的生动应用。一餐外卖中蕴藏着多少“计算力”?记者对此进行了调研。

高峰期每小时执行约29亿次算法

准时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外卖,不仅小哥腿跑得勤,更要路径算得准。通常,骑手需同时配送多笔订单,方能保证每一笔按时送达。先去哪取,先给谁送,走什么路线,用户要等待多久,都要靠大数据“算”出精准答案。

算数不难,难在算式的不断变化。与快递物流不同,外卖配送中,既没有指定的骑手,也没有固定的仓库。订单、人力、位置等都是动态调整。人员分配、餐箱容量、路况信息、送达时间等成为制定路线必须考虑的因素。

记者调研多家外卖平台发现,配送模型通常涉及100多个变量,大到天气变化、商圈繁华程度,小到餐厅、小区位置,细到住宅是否有电梯、每道菜点单概率等,都在考虑之中。

美团配送人工智能方向负责人何仁清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高峰期每小时需执行约29亿次的路径规划算法。

“一定程度上,产品是否满足需求,服务是否贴心,核心在于能否通过高效的算法释放数据价值。数字化的过程,也是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说,计算力将成为生产、服务最为重要的竞争力。

外卖有时也“看天吃饭” 数据计算有瓶颈

也许很难想象,天气竟是影响智能调度非常重要的因素。难道物流还怕下雨或刮风吗?其实不然,这里面有个精准度的概念。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