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虚假广告屡禁不绝? 人民日报:加大对其惩戒威慑

2018-07-11 11:11:00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充分发挥信用约束在广告治理中的作用,努力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惩戒威慑

如今,线上下单、线下服务已成常态,确保承诺的服务质量,成为消费者的普遍诉求。近日,由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2018年空调维修消费体察报告》显示,通过知名平台寻找到的11家空调维修商中,竟有9家存在虚构故障、“小病大修”等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商家服务“套路”满满,推介平台大打“推责太极”,最后让消费者买单,可谓市场失序、诚信欠费。

商品广告琳琅满目,信息平台择优推广,这本是商业社会应有的理想场景。但现实中,使用搜索引擎,付费搜索与自然搜索混杂在一起;收看电视广告,“国家级”“顶尖”等用语颇具迷惑性;留意路边灯箱,“逢考必过”“稳赚不赔”等字样令人生疑;登录电商平台,“全网最低价”等承诺铺天盖地……利用广告追求曝光率、提升知名度,本无可非议,然而巧立名目、夸大功效,甚至花言巧语、弄虚作假,不仅自挖诚信陷阱,还会破坏健康的营商环境。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查处违法广告1.5万余件,罚没款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9%和292.7%。应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项整治,以往那种明目张胆、胡编乱造的广告少了,但一些虚假广告换上了新“马甲”,治理难度有增无减。比如,在多个互联网平台上出现“9.9元买手机”或“1元抽奖”等内容,点进去提示用户下载软件进行注册,按照步骤操作完成却只抽到有门槛的“满减券”。再比如,一些广告往往打着讲座、访谈的幌子,让消费者不知不觉掉进陷阱。可以说,与虚假广告相似,这种低成本、诱导式的营销广告,同样是名实不符、挂羊头卖狗肉。即使短期内人潮涌动,但终将因缺乏信任导致用户流失。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