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网售私房粽游走法律边缘 打养生旗号难以说清依据

2018-06-19 11:16:3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在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看来,新口味、新品种的出现,可以说是市场自发行为在回应消费者的多样诉求。尽管粽子是传统食品,但产品本身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也可能被当下诉求各异的消费者淘汰。因此,有关粽子的监管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为食品的推陈出新提供可能,并及时作出相关品名的规范以及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防止消费欺诈。

在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自制“私房美食”信息中,大部分商家除了标注产品简介外,都没有提供相关产品的标准号、配料等相关信息,也没有提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据一些美食微商介绍,售卖自制食品的很多都是兼职,因为门槛低、成本少,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加入。

“对于网上出售各种手工粽子,在监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对于那些在监管之下由大规模企业生产的粽子,在一些人看来都会有监管是否在走形式的质疑,那么对这种家庭小作坊生产的没有监管的粽子,又何以相信这是安全的呢?”朱毅说,现在很多物品都在网上出售,有的甚至不在电商平台上出售,而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叫卖,对于这些情况,监管就更加困难。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培养、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

对此,孙娟娟的建议是,养生是目前消费者非常关注的一种健康型消费诉求。鉴于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尽管可以借助食疗促进养生,但是就某一类食品而言,其如何养生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含量及其功能来实现的。当保健食品的使用目的定位在保障和促进健康时,其功能声称里并没有养生这样的选项。因此,一方面需要打击借“养生”这样的宣传以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与时俱进的消费诉求,借助术语和定义的明晰,规范市场上出现的从营养、生产方式等角度作出的新的食品声称。对于由于网络平台发展所推进的线上粽子等食品营销渠道和方式,专项类的整治和风险交流也有助于保障假日期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保护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