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明星是否偷漏税?背后藏着大问题

2018-06-04 13:58:36  海外网    参与评论()人

解决

其实管理部门不是没有看到过这些乱象,也一直在出台规定,限制天价片酬、打击收视造假和票房造假。但仅靠下药,恐怕还难解决产业的系统性问题。

比如大家关心的阴阳合同。因为文化产业链条的缺失,生产要素的价格很容易被人为炒高;即使不拿阴阳合同,管理部门限制片酬,从业者一样有很多规避手段。

打个比方,你限定五百万一部的片酬,OK,但在现有其他格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为稀缺资源,一线明星完全可以通过肖像权、广告费、赞助商等其他形式拿走十倍的薪酬。

病灶不解决,花样总是会翻新。

行业失衡发展的背后,也有金融杠杆过度撬动的影子。

孙佳山说,以电影为例,其实电影界现在流行的各种术语,比如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保底发行,其实都已经是金融资本运作的手法。无论相关各方是否愿意面对和承认,中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融衍生品,这在当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资金,在当下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包括饱受非议的P2P模式。

也就是说,在过去,电影只有在影院放映才能收回成本的商业模式,在如今已经几近被淘汰,最极端的情况下,一部影片可能甚至尚未面世,就已经提前收回成本。

因为在今天的不断高涨的票房神话下,票房冠军的门槛在几年间就由上亿暴涨到20亿级别,这种甜蜜的“允诺”自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凡一部影片取得了票房佳绩之后,相关投资方都在股票市场等金融领域大快朵颐。

事实上,中国电影的发展,还远远无法挣脱出中国经济的宏观大环境,原有能源、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在近几年迅速涌入到影视等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领域,中国电影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杠杆。

关键词:明星阴阳合同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