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搬出鲁迅,无非是想为自己出格的言行硬找几分合理性,无非是想说,谁批评他,谁就是在批评“当代鲁迅”,就是上纲上线的“杠精”。想来若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应会怒不可遏,大呼“流氓手段”!
细看罗永浩这篇致歉信,Bug太多,实在不值得一一反驳。透过它,我们看到一个利己主义者的模样:一方面,要打造自己的公知形象,以高高在上批评中国社会来标榜自身思想之深度;一方面,又爱惜自己的羽毛,绝不让“精日”之类的脏词危及自身,回头又暧昧地说“精日”也无妨。瞧瞧,真是两头都不得罪,还能再滑头一点儿吗?
这种小聪明用在其他事情上或许行得通,但在爱国主义这条红线上显然不行。
一个人,没有国家概念,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就丢掉了最基本、最起码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观念。有些人迷恋“普世价值”,一心要当“国际主义者”,却忘了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些人的言行,往往不是“凑巧”那么带有偶然性,而是动辄挟洋自重,几乎逢中必反,不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现实中,总是一边倒地抹黑、污蔑、诋毁中国的种种。
作为国民,爱不爱国是一码事,黑不黑中国则是另一码事。我们承认,今天的中国依旧不完美,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在现代化程度上跟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距离。对此进行善意的批评与建言当然可以,但上述那些“国际主义者”的鸡贼之处在于以此为柄,将少数极端个案夸大为社会普遍现象,将事情的复杂成因简化为体制失败,用情绪淹没理性,用个案否定整体。
想要制造的效果,无非是消解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导致个人与国家的疏离。“一个人可以是精神上的任何一国人”等言论就是佐证。至于反驳他们的人,一概被污蔑为“被洗脑”的“五毛党”“小粉红”。
没有国,哪有家。无论在哪一个国度,爱国主义都是核心价值,爱国主义教育都是重中之重。美国也好,日本也罢,莫不是如此。因为所谓国家、所谓民族,就是无数个体的集合,倘若人人都是身体在中国、精神在别国的游离状态,跟一盘散沙有什么区别?跟国破家亡还距离多远?
有爱国的国民在,有大家的奋斗在,不完美的中国终会补齐自己的短板,屹立于世界。这个道理,国际主义的罗永浩可以不懂,但没有资格侮辱。(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