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无影灯下的麻醉困局:更少的人员,更重的压力

2018-04-04 08:21:0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日常的紧张忙碌并不会让杜耘感到焦虑。1988年,杜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从事麻醉工作已整整30年。

30年风云变幻,麻醉学科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多学科协作的概念逐渐成为医学主流,杜耘所在科室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承担的手术难度越来越高,高风险的几率大了不少。

无影灯下的麻醉困局:更少的人员,更重的压力

在手术区里,节奏全程紧张忙碌,麻醉医生一路小跑到下一个手术间。 记者 黄宇 摄

02被误解的学科

除了进手术室,每天,祝文秀和同事们还会在下午4时至晚上9时之间,对患者进行手术麻醉前的访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介绍麻醉方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然而,这短暂的见面通常不会给患者家属留下什么印象。以致于手术成功后,等候在手术室外的患者家属一般会感激外科医生和护士,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麻醉医生,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同样作为麻醉医生的熊浩岚,2014年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却时常会被患者询问“你是不是读完职高就来工作了”。患者疑问时,熊浩岚都会耐着性子解释清楚。让她无奈的是,家里人也不理解“年纪轻轻的为什么选择麻醉”,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

事实上,关于麻醉,还有很多挥之不去的误解,比如“麻醉就是打一针”“麻醉会让人变笨”等,殊不知,正是麻醉医生承担着手术中保命人的角色。

时至今日,杜耘仍记得他还是主治医师时的一次车祸抢救手术。正常来说,在为伤者开腹探查时,只需手术医生止血缝合受损的腹内脏器即可。但实际手术过程中,杜耘观察到伤者血压不稳定并下降,通过中心静脉压监测,怀疑还有活动性出血,手术医生得知后,探查发现腹膜后的器官也有破损,最后再次修补受损脏器,止住了出血,也避免了病人回到病房后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重大隐患。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