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矫治科科长张志娟,在教育矫治工作岗位上工作了近16个年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她多年来乐于坚持的座右铭。她说,她喜欢忙碌而充实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奋斗与努力,能够帮助更多的还在茫茫毒海中迷途的人,点燃他们美好生命的希望之灯,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向往,是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而她本人也切身感受到了以己之力助人重生的幸福。
心理咨询 帮助找回幸福
四年前,张志娟因工作需要从北京市团河教育矫治所转岗到天康戒毒康复所成为一名戒毒民警,开始近距离地接触到一群自愿戒毒康复的吸毒人员——因为毒魔,他们失去了事业、家庭和健康。看到他们无助的眼神和伤心的面孔,她下决心要和同事们一起,用敬业的态度、昂扬的激情、细致的工作和专业的技术去寻找并激活他们的戒毒动力,帮助他们克服戒毒中遇到的困境,逐步走向成功戒毒。
康复人员小颖大学毕业后有一份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沾染毒品后身心都遭受了很大折磨。刚到所里时,她每天以泪洗面。张志娟对她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存在着焦虑、抑郁的情绪,内心缺乏安全感。张志娟随即对她开展心理咨询,运用积极倾听的方法,听她诉说内在的压抑与愤怒,用心关注和真诚赢得了小颖的信任。小颖向张志娟诉说情感经历,逐步恢复了平静并开始认真反思过去。在张志娟的督导和鼓励下,她圆满地完成了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整个人变得积极阳光起来。经过半年的康复之后,小颖回归社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感谢您,感谢康复所,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让我有勇气去面对过去,开始新的生活。我现在真正感觉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谢谢您。”看到小颖发来的微信留言,张志娟由衷感到高兴,也深刻体会和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与爱同行 参与家庭治疗
很多自愿戒毒康复人员觉得,戒毒之后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自己虽然改变了,但家庭还是原来的样子。在保持操守因素的调查中,60%的康复人员认为家庭因素排在第一位,这引起了张志娟的注意。
在一次日常巡诊中,张志娟发现陪丈夫来戒毒的小琴面色憔悴、目光呆滞,完全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张志娟主动沟通,小琴坦言,她在所里虽然感觉踏实了些,但还是很压抑,每天睡不好觉。于是,张志娟决定对她进行心理咨询。
咨询中,小琴说出了很多对丈夫的不满和指责,而这些情绪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到对方的戒毒进展。为促进夫妻互动交流、沟通,进而实现共同成长,张志娟说服他们共同参加家庭治疗。
张志娟让二人分别说出对对方的期待和最想说的话语,寻找对方身上的优点,并引导运用“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的句式来表达。当小琴说到“对不起,在你吸毒期间,我没能及时地发现你的问题;请原谅,在那段时间我表现得有些无助;谢谢你,让我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我爱你,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一直陪伴你戒毒”,丈夫流泪满面,紧紧地将她搂在怀里。
这次沟通之后,小琴的精神状态变好了,对丈夫戒毒也更有信心,每天坚持陪他戒毒。经过康复所6个月的康复治疗后,为帮助小琴丈夫能够顺利回归社会,张志娟和夫妇俩共同讨论制定了《家庭康复计划》,并传授了在面临高危情境时可能需要的戒毒技能。
小琴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她经常会把夫妻二人一起锻炼、爬山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张志娟。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张志娟深感欣慰,切实感受到了助人重生的幸福。
坚定信心 不抛弃不放弃
每当看到自己曾经倾注了很多心血的康复人员再次复吸时,张志娟内心也会彷徨和迷茫。不过,她很快说服自己——当认识到毒品对人的控制之强、危害之大,看到吸毒人员在毒品面前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如果我们都失去了帮扶的勇气和信心,内心痛苦无助的他们,将会面对更加艰难的人生和考验。
“戒毒警察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康复人员延长他们的操守时间,逐渐戒除毒瘾,健康地走向社会,必须要时刻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发自内心并执著地去帮助一个又一个迷途者,为他们点亮希望的灯塔,照亮他们走向幸福的人生之路。”张志娟说, 令她欣慰的是,在戒毒民警和康复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康复人员已经真正远离了毒品,重回幸福的生活。
北京晨报记者 颜斐/文 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