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女性农民工渴望城里“安居”:把孩子接到身边就好了

女性农民工渴望城里“安居”:把孩子接到身边就好了
2018-03-08 09:36:02 中国网

女性农民工渴望城里“安居”:把孩子接到身边就好了

  资料图:女性农民工。 胡雁 摄

为城市发展注入“她”力量

——榕城三位女性农民工的“安居”故事

3月的清晨,榕城的市民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繁华的福州市西北的鼓楼区不仅是城市中心,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在这里聚集,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女性。她们正在适应“新市民”的身份,正在实现从“蜗居”到“安居”的转变,她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一股“她”力量。

夜班女收银员:看病会更有安全感

一家24小时便利店里,凌晨12点到早上8点,正是夜班收银员张希忙碌的时间。

老家在湖北监利农村的张希早已没有了家乡口音。去年6月来福州打工之前,她一直在重庆的一家餐厅做迎宾员。“夜里客人不多,除了收银,就是在做后勤。”每天夜里她需要整理货架,将商品归类,查看商品保质期然后补货。打扫卫生、清洗煮锅也是她分内的工作。3月5日早上9点多了,小张还在店里忙活着。“年后人手不够,中午12点才有同事来接替我。”她解释道。

1991年出生的张希已经是一个5岁男孩的母亲,孩子在老家由公婆照顾,她和丈夫在距离便利店20分钟车程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租金每月1000元。每个月她可以休息3天。

“昼伏夜出”大半年以来,小张觉得自己的抵抗力有点下降,中间感冒发烧过两次。一次去附近药店开了药,一次在一个小诊所打了点滴,都是自费,“能省则省”。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目前,整合工作已经进入“下半场”,全国31个省份出台了整合规划,23个省份、80%以上地市、11亿人口、80%参保人群,纳入社保部门统一管理。

听到这个消息,“打工妈妈”张希开心地说,以后在城市看病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小吃店老板娘:期待落户福州

当过服务员,做过保洁员,也干过家政工。在福州打拼了10多年后,2016年,来自江西的“打工妹”吴丽娟终于在福州开起了自己的小吃店。

这家位于琴亭路上的小吃店主营当地小吃“扁食”,门脸不算大,能容纳10多位客人同时用餐。来吴丽娟店里吃饭的人熟客居多,由于价格便宜,10元上下就能填饱肚子,她的小吃店也成了附近务工人员的据点,他们喜欢叫她“吴姐”。

“吴姐”每天早上5点半就开始准备食材,方方正正的扁肉皮裹上肉馅,在她手中一揉一搓,就变成了一颗扁肉。吴丽娟的性格“闲不住”,客人多的时候在厨房里忙活,没有客人的时候她就拖地板、擦桌子,自己找活干。她和丈夫要一直忙活到晚上11点。

2017年5月,福州进一步放宽了进城务工人员的落户条件。根据意见,在福州市辖区内连续居住满3年,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依法持有居住地注册工商营业执照并纳税满3年的45周岁以下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父母、配偶和未达法定婚龄子女,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

这意味着,明年老板娘吴丽娟就有可能实现落户福州的愿望,成为真正的福州人了。她说,到时候会把还在老家的两个孩子接来福州念书,一家人团聚。

城市环卫工:“把孩子接到身边就更好了”

3个多月前,李秀兰和同村好友郭彩珍从湖南衡阳老家一起来到福州。这是47年来她第一次出远门。来到福州的第二天,在老乡的介绍下,李秀兰换上了环卫工人的工装,成为了“城市美容师”。在此之前,她一直在衡阳老家务农。

福州北二环中路,福建省体育中心附近两段相邻的600米长的路面,李秀兰和张彩珍在这里成为了工友。每天的凌晨3点,她们都会准时出现在路面,在天亮前完成打扫,还城市以清洁。福州的环卫工数量超过6000名,大部分都是像李秀兰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

早班从凌晨3点到中午12点,晚班从下午1点到晚上11点,这样的劳动强度在做惯了农活儿的李秀兰看来,并不觉得辛苦。说起进城的“初体验”,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包鼓了”。“在家种地一年只能赚1000多元,现在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李秀兰的丈夫王勇在福州做建筑工,每月能赚4000多元。拿到工资后,夫妻俩会雷打不动地寄钱回家。小学没毕业的李秀兰认得的字并不多,但她坚持要供孩子们上学,“多学点文化,出来好找工作”。

在福州,李秀兰还没有去过作业路段和住处之外的地方,她和丈夫租住在东浦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房租每月500元。听说有老乡住进了政府提供的环卫工免费公寓,她也准备申请。

今年,李秀兰的大女儿17岁,小儿子也14岁了,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她感觉有些愧疚。“等孩子们大点了也来福州一起生活,日子就更好了。”她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