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常年不回家的护林员:巡山时经常就着雪水啃干馍

2018-02-27 09:31:0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只为这一件事,有人20年几乎没回过家…他们才是真正的“山神”!

南如卓玛

春节期间,祁连山里冰雪笼罩,一片白茫茫。

常年不回家的护林员:巡山时经常就着雪水啃干馍

  武雪峰 摄

大年初一那天,护林员王加军站在护林站的楼顶,给家里的老父亲发了视频通话,问候了家里过年的情况,问候身体是否安康?然后也不知再说什么,便是一阵沉默。

“好,就这样吧”。

挂完电话,他许久站在楼顶没下去,四十好几的男人,差点落泪。

王加军的父亲也是祁连山的老护林员,直到60岁退休。“记忆中,对父亲没什么印象。前三十年,很少见到他。等到他退休回来了,我刚好出来当护林员了,没在一起生活过多少时间”。他说。

原本,父子之间经常由母亲“传话”。几年前,母亲去世,从此留下了寡言的父子,彼此牵挂,却又从未说出口。

常年不回家的护林员:巡山时经常就着雪水啃干馍

  杨艳敏 摄

一家两代人毕生守护的这片庞大山系,是祁连山。这是中国西部一条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中,肃南县拥有祁连山北麓70%的面积,境内森林、草原、矿藏、水能、生物等资源丰富。贾珺所在的地方,是甘肃张掖肃南县隆畅河林场白泉门护林站。

站里有9位同事,和往年春节一样,今年大部分留在山里过年。几天前,他们自己炸了油馍馍,买了一些肉。夜晚看看电视,天亮了照常去巡山。

寂静的大山里确实没什么年味,只有寒风裹挟的沙尘,一不小心就吹进了眼睛,令人泪眼婆娑。隆畅河早已结冰,护林员们裹着军大衣,站在门口迎接到访的记者,身后的大山巍峨荒凉。再往进走五六十公里,就是他们每日巡逻的祁连山林区。

常年不回家的护林员:巡山时经常就着雪水啃干馍

  杨艳敏 摄

49岁的白泉门护林站站长杨万斌当护林员已有25年了,只回家过了三四次春节。

“孩子都高中毕业了,只开过一次家长会,但是也没办法,总得有人守在这里”。他说,现在条件好太多了,可以打电话、聊微信、看电视。过去,写信都没法寄出去,只能“守株待兔”等待路过的牧民进城,给带话送消息。

在那些寂静的夜晚,护林员们只能写日记。一箱箱的护林日记,安放在林场的库房。静静躺在那里的泛黄的旧本子,记载这些护林员每日遇到什么人,见过什么动物,发生过什么事,想对家人说的什么话……

“十天半个月见不到一个人,见个人高兴地很,拉着问东问西。”回忆十几年前,站里的每个护林员眼底发亮,清苦的日子早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常年不回家的护林员:巡山时经常就着雪水啃干馍

  杨艳敏 摄

多少年来,护林站有个雷打不动的“铁律”,即每日上午10时、下午16时,通过接通森林防火通讯电台,汇报当日是否有火灾等巡查情况。遇到站里同事生急病,只能等这通汇报电台,顺带喊话求支援,场里就会排车进山接人。

“如果这个汇报电话没按时打,或者一两天没消息,场里就派人进山看望、寻找。”隆畅河林场场长安学军说。

在杨万斌的记忆里,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只有四个护林员,守护着32万亩的林场,平均每人负责8万亩。当时,没有现在这般明亮宽敞的保护站,也没有电,只有一间土胚房,夜晚点上煤油灯,架上炉子,生火做饭。近年来,新增加了十几个护林员,现在每人管护三万多亩。

常年不回家的护林员:巡山时经常就着雪水啃干馍

  杨艳敏 摄

巡山完一圈需要半个月左右。过去,没有摩托车,全部靠步行,每次出了保护站,三五天赶不回来。

“夜晚就待在牧民废弃的牧场边的帐篷里,生着火熬一夜,冻得睡不着。”杨万斌说,巡山都是结伴而行,走累了,有时靠近树眯一会,同伴盯梢,千万不敢睡着,祁连山里,经常能碰到狼、狗熊、蛇,监测发现还常有豹子出没。

如今,护林员都又有了摩托车,巡山方便了。站里也有了电视、冰箱,手机跟家人联系十分便捷。最重要的是,随着官方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通过一代代护林员的宣传政策和身体力行的保护,牧民护林爱林意识增强了,人为毁林的现象没有了。

常年不回家的护林员:巡山时经常就着雪水啃干馍

  杨艳敏 摄

“离我们最近的人家是肃南裕固族的牧民,我们世代相处,早已一家亲了。可以说,我们和牧民一起走过了那些‘前怕狼后怕熊的日子’。”护林员杨学高说,每逢遇到节假日,牧民都邀请站里同事去家里做客。“巡山遇上了,他们即使再忙碌,也要抽时间给我们打壶茶,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包里背着干馍馍,从早走到晚,经常就着雪水啃干馍。”

据肃南县官方披露,该县现有国有林场7个,其中管护人员700多人,经营总面积2903.06万亩。截至目前,祁连山下的肃南县,保持了建国69年、自治县成立64年无森林火灾的历史。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