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关秀芳(左)现场指导装卸员工正确码放包裹。
小图:橘黄色的搬运机器人。
随着春节临近,部分快递公司开启了放假模式。邮局春节“不打烊”,也迎来了包裹邮寄的“春运高峰”。根据昨天上午10时的最新数据,从1月1日起,北京邮区中心局已处理包裹类邮件约1240余万件,日处理量近30万件,与2017年同期日均对比增长了52%。国家邮政局已要求各企业统筹安排网络资源,全力保障春节前“不休网、不拒收、不积压”,于2月22日前全面恢复各项快递服务。
分拣“机器人”节前上岗
昨天下午,北京晨报记者在北京邮区中心局分拣现场看到,已经装袋准备发送的包裹在现场堆成小山。与往年场内工作人员“挥汗如雨”不同的是,今年邮政智能搬运机器人首次上线,这个橘黄色外表,长方形身材的“AGV机器人”,在作业场地内来回穿梭,每次载重可达500公斤,能够大幅度提升邮件场内处理的速度和自动化程度。
在场内,橘黄色的方形机器人驮着装满包裹的绿色笼车有序行进。“前进的路线靠提前编好的程序,行动的依据就是靠地上的二维码贴。”北京邮区中心局重件作业区主管关秀芳说,在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下,机器人以每秒1.5米的运行速度,精准扫描作业场地路面预设的二维码获取路径,并以最优线路穿行现场,实现邮件的高效驳运。机器人以4个万向轮和两个驱动轮作为支撑和牵引,可以自己充电、躲避障碍物等。“机器人主要起到一个盘驳功能,这个环节最早是人工推,后来发展到电动盘运车,将分发好的邮件运送到相关的格口去装车,现在这些流程实现了智能化。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时效大大增加。”关秀芳说,“AGV机器人”上线运行后,北京中心局将停用60辆电动搬运车,节省搬运车驾驶员80余人,大幅度提升包裹类邮件的场内传输速度。
28年分拣员见证智能化发展
关秀芳1989年参加工作,在分拣岗位干了已经有28年,多年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先后获得“先进生产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从业28年,她经历了邮政内部重件分拣封发环节从手工作业抄登清单到机械化分拣、信息化传输到网络化作业的巨变。
“最初邮政内部重件分拣封发环节都是手工作业,抄登清单要求抄登邮件号码、收寄局、寄达局信息,每天抄登几千个号码、地名,手工劳动强度大、非常繁琐。”关秀芳说,1989年她进入邮政时,包裹分拣迎来了邮政第一台半自动化的开拆分拣设备,把分拣员从繁重的人工倒袋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缩短了邮件从粗分到半细分再到细分环节的传递时间。封发环节还是手工作业,同一袋内要分别登记纸包和印刷品的件数。封发数数时身边不能有人说话,精神必须高度集中。“那时候我可没少因为旁边有人说话倒袋重新数数,现在回忆起来也是挺好笑的。”
90年代,分拣环节用上了分拣设备,邮件从开拆经分拣员按格口编号直接分拣至细分格口,封发员可直接进行封发工作。但设备比较简陋,分拣机经常出现故障,噪声极大。到了2002年,便携式扫描封发枪进入邮政封发环节,让邮件抄登清单从手工书写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计算机录入。而之后,智能化不断进步,扫描枪从有线到无线,分拣机也陆续上线。邮件包裹量在逐年增大,处理速度也越来越快。
一样的高峰不一样的“着急”
而今年春运高峰,不仅仅有了机器人的“助力”,还有去年双11之前新上线的全自动分拣机。“原来四台分拣机虽然也是自动的,但首尾还需要人工处理。”从包裹上机到格口装车,至少要一两个小时,而现在,从装车环节就实现了自动化操作,最快从卸车到运达格口只需要两分多钟。关秀芳说,“去年1月份,我们4台分拣机,一天干20多万件已经到了极限,每天都急着怎么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今年1月份以来,我们也着急,急得是没活儿干,一天近30万单很轻松就干完了。”
北京晨报记者陈琳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