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十年花近百万养蛙 “希望能为生物保育尽力”(图)

2018-01-26 08:18:46    法制晚报  参与评论()人

“洞穴水生物包括鱼类(盲鱼)、虾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主要就是鱼和虾两类,盲鱼是洞穴鱼类的典型代表。”长期从事广西喀斯特地区洞穴生物研究的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杨剑博士介绍说。中国洞穴鱼类100余种,广西洞穴鱼类就有近70种。杨剑认为,研究和保护这些洞穴水生物对于了解喀斯特地貌区物种进化机制和生存状况有着重要意义。这既为研究洞穴动物的适应、扩散和进化机制打下基础,也为开发洞穴鱼类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致危原因有哪些

“上个世纪原本在很多地方存在的洞穴鱼类近年来慢慢消失了。”蓝家湖对洞穴鱼类现状表示担忧。他说,近年对洞穴鱼类标本采集的经历表明,很多标本现在都很难再采集到。

调查发现,桂西北的一个溶洞在未开发洞穴旅游前,当地群众常在洞内捕捞到鸭嘴金线鲃,而成为旅游景点的洞内,现安置了很多灯光,鸭嘴金线鲃很难找到了。“人为活动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典型洞穴鱼类生活在黑暗无光的洞穴中,已经高度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显然,灯光对于这些鱼类的生存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蓝家湖说。

在2015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裸腹盲鲃等4个洞穴鱼类被列为“极危”,无眼金线鲃等7个洞穴鱼类被列为“濒危”,鸭嘴金线鲃等20个洞穴鱼类被列为“易危”,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洞穴鱼类数据缺乏。

“整体而言,包括洞穴鱼类在内的这些洞穴水生物处于易危的状态,也就是一不小心,就可能濒危,非常脆弱。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物种很可能会灭绝。”杨剑说。

他认为,垃圾堆放、牲畜圈养、生活和农业污染、钟乳石的采集、户外探险活动等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影响,旅游开发、采矿、修路、人畜饮水水源的开发利用等工程建设,盲鱼、盲虾等遭到大量捕捉,这些都是洞穴水生物致危的原因。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