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揭秘任晓平“换头术”:自带设备模拟无菌环境操作

2017-11-28 08:56:3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杨明表示,“同时来两具合乎要求的新鲜遗体是最理想的情况。新鲜遗体跟人类的活体比较相像。最后,任晓平实验用的两具遗体(捐献来的时间)相差了一个多月。”

哈医大登记遗体捐献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证实这两具遗体捐献来的时间相差了一个多月,“都是得病死亡。”

去年11月,任晓平团队进行了“遗体换头”的手术,在解剖学馆的实验室完成了相关操作。

杨明介绍,解剖学实验室不具备无菌条件,但任晓平团队携带手术台、无影灯等设备,模拟在手术室无菌环境中操作。手术后撤下来的两具遗体是完整的,局部还可以给学生继续使用。

哈医大基础医学院相关学科另一位负责人赵琦(化名)也证实,任晓平团队就在解剖学馆的三楼进行的遗体换头,“我们就提供场地,别的细节我都不清楚。”

他表示,解剖学实验室器械没有那么全,有些设备是任晓平团队自己带过来的,“他们可能模仿手术那一套……必要的手术器械、仪器他们带。” 做完之后,遗体还留存在解剖学馆,“他们不能带走”,学生可以继续使用。

解剖学第十二实验室(三楼),据介绍,任晓平团队就在解剖学馆的三楼进行的遗体换头。

任晓平等人在后来发表的论文中写道,“哈医大解剖学研究所提供了两具体形相近的新鲜男性遗体,并且获得了伦理专家委员会的批准和患者家属的同意。”

对于此次遗体换头是否经过了家属的专门同意或授权,赵琦表示不知道,“我不是管理这些的。”

但他认为,其实也不用通知家属,因为捐献后家属就已经认可全权交给学校,不用每次都得告诉,“属于我们怎么利用,他们(家属)就不管了,因为我们这个科研、教学都可以,都是为了医学。”

杨明也表示,遗体在捐献之前就征得家属同意,之后再做什么实验家属都认可的,只要是跟医学有关系的。遗体捐赠条例写的都很清楚,家属在捐献之后不再追问。

杨明表示自己跟任晓平打交道不多,但通过这次人类遗体换头的手术,“我觉得,他是个执着的人。手术进行了一天(任晓平发表的论文称全程18个小时),团队里其他人可以轮流上,他一直在做。科研就是要由这样执着的人来做。”

关键词:换头术遗体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