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好比一个秩序井然的工厂,身体内不同器官的活动就像高度协调的生产线。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必须按时送达,才能保证每条生产线上的产品正常生产,维持正常运行。” 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校区生物系助理教授张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这样解释。
张勇说,跨洲飞行所带来的时差正是生物钟变化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而现有的研究发现,生物钟的紊乱会导致一系列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睡眠障碍、抑郁甚至是癌症。
临床应用广泛,但调控机制仍不清晰
在张勇看来,相比过去几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研究,生物钟目前还是比较基础性的研究,“生物钟不是一个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更为基础的研究,不仅是人类,甚至低等生物,包括真菌、植物等都适用。”
当前已有的研究中,学者已经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应用到各行各业,比如睡眠、情绪、疾病治疗、农业杀虫等。
“比如有研究发现,农田杀虫剂在不同的时间段杀虫效果并不同,这正是因为害虫的抵抗效力受到生物钟影响,因此选在害虫抵抗效力差的时候杀虫会事半功倍。”张勇解释。
同样地,生物钟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同样瞩目,“癌症病人的放化疗也可以与生物钟结合,因为不同的时间段病人对放化疗的耐受度也不同。”
不过,张珞颖认为,生物钟能否应用到临床操作与医生是否知晓生物钟有关,“诺奖之前,虽然生物钟的研究并不新,但也属于比较小众的领域,甚至全球性的学术论坛也仅有不超过1000人参加。”
现阶段张珞颖的研究方向是昼夜节律与情绪的关联。
张珞颖说,哈佛大学团队曾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人在一天中的愉悦指数与生物钟相关,“结果显示,不同的人在一天中的愉悦指数,在凌晨是最低的,而在傍晚则最高。”
不过,尽管发现了情绪与生物钟相关,“但是如何通过生物钟研究来控制或调节人的情绪,目前为止仍不明朗,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张珞颖说。
原标题:5-4-3-2-1,现在开始执行人民海军时间! 每个人的24小时,都是日出日落,昼夜交替。他们的24小时,却有别样的意义。他,深海潜行,每隔8小时就监听噪声4个小时,养成他独特的生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