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海水稻”长在海里吗?它的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

2017-09-29 03:22:5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博士“海水稻妈妈”们怎么样照顾“稻宝宝”?

天空蔚蓝、海风徐徐。28日,记者在白泥地实验基地看到,目前共有12块试验田,与普通稻田里整齐划一的苗势不同,这里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稻穗已压弯了穗枝,而有的却枯萎发黄,稻粒稀疏。据介绍,这里试种1000多个材料,其中有312种为耐盐碱的“海水稻”材料。

“每一种的种植面积只有约2平方米,因此其长势也不一样。”正在试验田里查看“海水稻”长势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科研管理处育种工程师杨红燕告诉记者。

杨红燕戴着大草帽、穿着雨鞋,是一名去年刚毕业的博士。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博士,看着很年轻但已是技术研发骨干。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会来这里看苗情、测盐分,记录它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杨红燕说,虽然天天风吹日晒,但她却有满满的成就感。“这些水稻材料都很珍贵,我们天天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照顾它们,看着它们长大成熟,很有成就感。”

在试验基地的最西侧,有一个海水调节池,工作人员会用淡水混合一定比例的海水,调配出不同浓度的盐水,用以灌溉“海水稻”。“‘海水稻’和普通水稻一样,可分为苗期、分蘖期、有穗分化期、抽穗扬花期、灌浆结实期等,但是灌溉用水是不一样的。”杨红燕说,虽然这里的稻苗非常珍贵,但也只用少量肥料,并且基本是有机肥,“并不会娇惯它们。”

“海水稻”基地及背后的院士港有多“高大上”?

白泥地实验基地三面环海,周围风景秀丽。而走进白泥地实验基地的科研楼,宽敞明亮的工作环境、简约现代的装修风格,一片“小清新”扑面而来。

“小清新”的实验基地隶属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这一中心更是“高大上”。据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成立于2016年,由青岛市政府与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而成,袁隆平院士任研发中心主任,由李沧区院士港和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接实施。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总部位于李沧区青岛国际院士港16号楼。而院士港更是群英荟萃,条件环境十分优越。

“高大上”的科研基础设施,孕育着大目标。关于“海水稻”项目,王克响说,他们的目标是在3年内建设耐盐碱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打造杂交水稻全球领先团队,3-5年内为改造1亿亩盐碱地提供支持。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