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汽车“论斤卖”有多荒诞?是对自我品牌价值的否定

2017-09-21 16:27:2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自我麻痹尚不可怕,毕竟中国市场足够大,背着“负面标签”也照样能够生存。可怕的是,类似川汽野马这种打着“论斤卖”的旗号、不重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车企还不在少数。比如,刚上市不久的上汽通用五菱宝骏310W(超值版)、众泰Z200等车型,就连一个安全气囊都没有。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售的乘用车中,没有安全气囊的车型多达150款,不仅涉及长安、北汽、吉利、江淮、奇瑞等各大自主品牌,甚至也包括东风日产、上汽通用雪佛兰、长安铃木等诸多知名合资品牌。

为何没有完备的安全性能的汽车产品还能受欢迎?说来说去,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多数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尚处在起步阶段,能跑、能开、能装货、能装人、价格便宜就足够吸引其购车,而关注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问题的消费者少之又少。于是,部分只向钱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车企,通过降低安全、可靠性配置的成本去迎合消费需求,大肆造起能“论斤卖”的车。

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一些必要的安全配置早已采取强制安装措施。例如,2013年美国就出台规定要求所有在售车辆必须安装侧面气囊。此外,ESP车身稳定系统、自动刹车辅助系统、倒车影像等也都是一些发达国家车辆的强制标配。而目前,这些基本标配在中国还是车内的“奢侈品”。

安全性差的车辆在中国广受青睐,固然是国人缺乏安全意识的消费观使然,但同时,媒体一次次地对类似“论斤卖车”现象的漠视和纵容,国家对于车辆安全性的强制性标准制定、执行、推行和监督不够,也使得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似乎合情合理。

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推进制造业提质升级”,但这边,“制造业担当”汽车业大玩“论斤卖”,如此发力,如何能把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做大和做强,不该仅仅停留在销量数字上,更是数字背后更可靠的品质、更低的故障率。

当然,指望车企自己良心发现、改变觉悟也不太可能。毕竟企业的目的是逐利,而且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一路赚钱的。在没有客观媒体或其他第三方机构强力监督的情况下,最终能依靠的,只有高标准的强制法规,依法强制淘汰一批生产不合规“论斤卖”的汽车的企业,如此方能让汽车制造业提质升级,而不是原地踏步,甚至是大幅度退步。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