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以内部企业为‘试验田’,着力打开集团内部军工院所之间的数字围墙,打通军工内部资源到社会资源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研能力由封闭固化自我配套转向竞争性共享配置,显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运用效率。”高红卫告诉记者,仅去年1年,入驻INDICS企业总产出就超过450亿元,其中不少传统产业用户应用项目研发成本节约30%以上,研发周期缩短60%以上,产品研制、生产、服务全寿命经营绩效提升10%以上。
海鹰无人机发射瞬间。(资料图片)
瞄准商业航天齐发力
为突破传统航天技术和发展模式的“天花板”,航天科工在国内率先发布千亿商业航天项目规划,努力构建包括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工程以及高速飞行列车项目在内的“五云一车”商业航天新格局,以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
2017年1月份,快舟一号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发射。该项目从签订合同到发射历时8个月,堪称完美的“商业航天第一单”。在此基础上,快舟十一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计划于2018年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飞。
“快舟”系列火箭相关技术的完善大大推动了商业航天产业的精准落地。今年4月份,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建。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率先入驻,一期总投资约17亿元,拟建设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该中心预计将于2018年建成投产,可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预计未来两年每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目前,航天科工正在努力打破信息壁垒,让开放与共享的红利惠及更多企业。借力INDICS平台,航天科工已经开辟出一片商业航天专区,面向全社会募集合作伙伴,集聚商业航天要素资源。目前,该专区发布的协作配套需求涉及金额超过2亿元,交易额逾3000万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商业航天的无限潜能正被不断挖掘出来。
“发展商业航天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的积极性。”高红卫说,目前,航天科工已携手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该基金主要围绕产业基地内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等领域展开投资,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