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迎接党的十九大]“排头兵”交出精彩答卷

2017-09-14 06:41:2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敢为人先,是上海5年来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系统、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诸多披荆斩棘的“第一”、百余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彰显出上海为国家战略探新路的勇气。

“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上海在拓荒开路中积累的经验,成为中国自贸区建设的通行规则。

2015年启动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亦是如此。从人才新政20条升级到30条,从大科学设施集群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海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条,推动科研论文从纸变成真金白银。

“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上海,但要更多算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凡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大局的工作,我们要毫不迟疑地做,坚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确定的战略谋划、布局和任务,我们要主动承接、积极参与、自我加压……”在多个场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反复强调。

结构转型定力足

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过程中,上海坚决摒弃要素驱动的老路,而是在创新驱动和制造业转型中保持足够定力。

上海的战略定力,首先体现在清醒看待GDP上。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5年来,上海始终聚焦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从2011年开始,上海就提出减少对投资、重化工、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的“四个依赖”。2012年下半年,上海钢铁产业结构大调整拉开序幕。目前,在钢铁价格回暖、利润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新一轮的产能压缩计划又开始实施。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上海西南郊的松江区,今年先进制造业的大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一条沿着G60高速公路布局的科创走廊已然成形。“去年以来各类新办企业贡献了全口径税收增量的五分之一,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可观的发展新动能。”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从直指进口替代的芯片和医疗影像设备,到挑战世界巨头的燃气轮机和半导体设备,再到象征国之重器的大飞机和核电装备。上海的超前布局,正在进入收获期。以C919的精彩一跃为标志,在上海的紫竹、张江、临港等园区,一条跨越二三产业的民机产业链崭露头角。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