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努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围绕“一台六柱”的产业布局,加快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巩固交通基建领域优势,培育养护、机场、铁路等新兴业务;发挥重大装备设计制造、服务集成能力,整合海上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城市智能装备系统业务;布局城市公用基础设施资源,向城市运营领域不断延伸;发展海洋经济,进军岛礁综合开发,积极拓展绿色环保市场。
在资产结构调整上,不断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PPP等多种投融资形式在码头航道、轨道交通、海底隧道、生态城市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持续的经营性资产,工业园区、产业开发区、路港、城市综合开发运营等经营性资产近2500亿元,占总资产的25%左右。资产结构调整有效地支持了公司发展,提升了公司运营质量和效益。
深化内部改革提质增效
中国交建结合国资委“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等专项改革工作的部署,全面推进公司内部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自2016年5月开展“压减”工作以来,中国交建超额完成了第一阶段压减任务。压减法人企业115户,压缩法人层级3级(由10级压缩至7级)。压减后将节约人工成本近5.2亿元,节省管理费用约4.4亿元。
为增效升级,中国交建制定了《工作总体方案》,对6户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分类实施”方式进行专项治理。在确保完成国资委2017年要求处置完成50%的目标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力争2017年完成75%,2018年全部完成目标。
此外,中国交建还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目前,中国交建存在教育机构5家、医疗机构20家,相关改革措施待国家关于教育医疗机构改革的具体政策出台后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方面,中国交建内部尚存厂办集体企业3家,正在分别制定改革方案,争取2017年完成。
中国交建结合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把党组织建到项目工地,形成其独特优势和红色竞争力。截至今年6月底,已对34家单位公司章程修订送审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全面提升全球发展能力
2017年5月31日,中国交建完成了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并承担全部运营管理和维护任务,把中国的资金、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管理经验全产业链带入非洲,开创了中国铁路“走出去”新模式,推动中国交建由海外工程承包商向运营商、服务商转变。
“从1958年援外工程建设算起,中国交建有近60年海外发展的历史,经历了早期对外援助、劳务输出、参与低端工程承包、成套技术与设备输出、全球化发展五个阶段。”孙子宇说,面对当前国际化竞争的大趋势,中国交建加快全球市场的谋篇布局,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推动营销、管理、人才集聚的国际化。
目前,中国交建在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10个驻外机构,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桥梁、2080公里铁路、10座机场、95个深水泊位,提供集装箱桥吊754台。(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