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红土地上不凋的“并蒂莲”

2017-09-06 17:25:3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记“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夫妇

莲花,亦称荷花,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赋予圣洁形象。

并蒂莲有“花中君子”之称,是荷中极品,寓意“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并蒂莲,茎杆一枝,花开两朵或数朵,可谓“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蒂莲被誉为爱情的象征,寓意“夫妻恩爱、美满幸福”,或兄弟姐妹情同手足,感情深厚。在民间传说中,并蒂莲的出现是吉祥之兆。

在美丽富饶、人文荟萃的江西西部,有一个全国唯一的以花卉命名的行政县——莲花县,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莲花之乡”。这里的荷博园有全国最齐全的莲花品种,还有优质莲花的培育机构。莲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地,清朝乾隆11年(1746年)设莲花厅,1912年改为莲花县,1992年由吉安市改隶萍乡市。莲花素有“泸潇理学,碧云文章”之美誉,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元朝名僧、诗人释惟则,明朝文学家、理学家刘元卿,清朝末代帝师朱益藩等都是杰出代表。莲花也是光荣的革命圣地,这里是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决策地,是胡耀邦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花一支枪”名闻遐迩,“不当将军当农民”的开国少将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夫妇的先进事迹让人景仰。2017年8月2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江西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主办的“纪念三个90周年网络媒体主题宣传活动”二号线队伍来到莲花县参观采访。

在前往莲花县的大巴车上,我与莲花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干事聊了好久,得知龚阿姨现在并不住在她和甘将军的老家——坊楼镇沿背村,因为年岁已高,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所以她早就跟着她三女儿甘公荣一家住。当了解到沿背村有很多民宿,我不禁心生疑问,因为当地旅游业应该没有这么发达。这位同志介绍道,莲花县并非所有村庄都有民宿,唯独沿背村民宿很多,因为当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尤以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阿姨最为典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学习和宣传。当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直接带动百姓致富,这也是甘龚二老回馈乡梓的另一种形式。耳闻甘龚二老事迹良久,能够有幸近距离接触,我心中倍感激动。

采访龚老

作为此次网络媒体记者的代表,我有幸和国际在线记者赵春晓、光明网记者丁玉冰、凤凰网编辑胡珊珊和苏越五人,随当地宣传部门同志前往莲花县城龚阿姨家采访。当我们到达时,龚阿姨已迎出家门。我们赶紧进屋,丁玉冰代表我们网络媒体采访团向龚阿姨献花。起初,我以为像身为开国将军遗孀、拥有“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龚阿姨一定住在独栋豪宅之中,与周边邻居家隔开。但没想到的是,她家跟周边邻居家并无两样,根本分辨不出来这就是声名显赫的“红色贵族”家庭。甘家就散落在普通民宅之中,就像甘龚二老早已与普通百姓融为一体似的。甘家唯一特别之处就是墙上挂着很多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阿姨当年的老照片,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一段不平凡的革命历史。

龚阿姨已有95岁高龄,但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像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她满头白发,精神矍铄,面容祥和淡定,给人一种特别亲切温暖的感觉,看起来刚六十岁出头。

  图:媒体记者代表与龚阿姨合影

采访在轻松和谐气氛中开始后,龚阿姨热情地回答了我们的提问。龚阿姨1923年出生于山东烟台,1945年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读书,1949年毕业分配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她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前往新疆工作。1953年和甘祖昌结为夫妻,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由于战争年代曾受重伤导致脑震荡,1957年甘将军主动向组织上申请解甲归田,获准后他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回老家——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重新当农民。龚阿姨一辈子献身于沿背村的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人才。

光明网记者丁玉冰请龚阿姨谈她的求学经历。“在那个年代能读书上大学,想必您的家庭条件不错吧?”龚阿姨笑着说,其实她家条件并不算好,上学并不容易。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家里有11个孩子,父亲在烟台电报局工作,因为家庭负担重,龚父经常发脾气,打骂孩子。龚阿姨在这种家庭中感到很压抑,后来就偷着离家出走,临走前留下一封信给父母,从此走上外出求学和参加革命的道路。

此次网络媒体江西行重走秋收起义路线,一路走来,我的灵魂深受洗礼。一路上,温习历史,结识新人,皆可以为鉴,让我知兴替鉴得失,更让我正心正身,坚定了理想信仰。于是,我有感而发地问龚阿姨:“在您和甘将军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对理想信念和人间正道的坚定追求,能否谈谈您这一辈子对信仰的认识吗?”龚阿姨笑着说,她这辈子从未后悔过,特别容易满足。国际在线记者赵春晓请龚阿姨对当代年轻人说一些寄语。龚阿姨说,生活条件越优越,年轻人就越要自觉找苦吃,接受社会锻炼。社会从来不需要娇生惯养的少爷小姐,年轻人不要眼高手低、骄傲自满。

最后,我们请龚阿姨谈一下对中国未来的期许。龚阿姨说,她相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这些年来,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力突飞猛进,是国际社会中的后起之秀。年轻人应该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祖国建设者。

我们对龚阿姨的采访进行了约一小时,尽管意犹未尽,还有很多话题想交流,但是考虑到龚老年岁已高,最近刚生过一场病,我们只好依依惜别,阿姨把我们送出家门。当走下高达百级的阶梯往回望时,我们发现龚阿姨还在原处目送,向我们招手。同行宣传部同志告诉我们,只有我们先走了,老阿姨才会回去,这是她老人家一贯的送客之道。于是我们只好钻进车里,摇下车窗伸手向外招手。随着车轮慢慢转动,老阿姨身影逐渐模糊直至消失,我在心里默默祝福龚老幸福安康,长寿多福。

入住民宿

采访完龚阿姨后,我们前往沿背村参观甘祖昌将军故居。沿背村位于莲花县坊楼镇中东部,是莲花县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著名的“莲花一支枪”保护者贺国庆的家乡。1957年3月,甘将军解甲归田,带着全家8口回到沿背村当农民,加上老家十多口人,一大家二十多口挤在一幢不到100平米的矮房子里,组织上多次提出给他建设住房,都被他婉言拒绝。他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带领家人,自己动手,节俭办事,建造了这幢占地约200平米的两层普通砖木结构房子。

故居有一个特点是一直没有安装玻璃。据介绍,当年甘将军的房子建好后,民政部门看到房子窗户上没装玻璃,而是用纸糊、贴塑料薄膜,未经甘将军同意,就从上面批了一些玻璃给他,被他严厉拒绝。甘将军对他们说:“我是回家搞建设的,不是回家享福的,不能搞特殊化,这些玻璃请你们拿回去,用在更需要的地方。”至今,故居窗户仍未安装玻璃。

参观故居后,我们被分配至沿背村十多家民宿入住。巧合的是,我和新华社同仁李维入住的正是甘祖昌将军的亲孙子甘兵连家。得知此事后,我心里很高兴,感觉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我们不想直接住宾馆,渴望有机会接触社会,住民宿就能提供这种好机会。住民宿本就难得,更难得的是我们竟能住在甘家子孙家里,肯定能挖掘出不少新鲜感人的事迹。

之前我曾跟同伴们说,住民宿我们要做好睡大通铺的准备,无法洗澡,也许还有蚊子肆虐呢。等实地亲眼一看,我才知道自己完全错了。这是一栋三层楼房,很漂亮也很干净。我们每人都是一个单间,有干净被褥,还有空调,只是每层共用一个卫生间,略有不便。每层有三间房,三层共九间房,除去一楼是房主一家自住或储存物品外,二三楼六间房都可以做为民宿,对外营业。后来得知,并非所有村民的房子都有资格做民宿,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由本人申请并经上级政府审核通过后才能做民宿对外营业。

当地正在筹建甘祖昌干部学院,依托的正是沿背村丰富的革命遗址和甘龚二老的革命事迹。我们每到一处,都有身着军装但肩章上无标志的讲解员们给我们讲解当地革命历史。她们并非真正的军人,而是甘祖昌干部学院在当地招聘的八名具有一定学历、形象良好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女生,通过培训后承担讲解工作。

甘迪是甘兵连之女,也就是甘祖昌将军的曾孙女,就属于八名女生中的一员。每当有参观旅游团或党政军学习团来当地参观学习,甘迪就会给他们详细讲解自己曾祖父和龚老阿姨的事迹。对于她来说,每次讲解都加深了对亲人们事迹和精神的理解。甘将军一生清正廉明,从未替自己子孙后代或亲朋好友谋利益,更别说替他们谋取一官半职了,有时甚至出面阻止亲人们凭自身能力考进政府行政机关。在甘家子孙看来,这就太不近人情了。甘兵连之父甘锦荣,也就是甘祖昌的唯一儿子,一辈子都是农民,全靠自己双手谋生。1951年在家里做篾工的甘锦荣,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兴冲冲地从老家赶到新疆,希望找个轻松工作。不料甘祖昌却让他在新疆打了半年铁,后来又把他安排到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最后又回家当农民。甘兵连告诉我说,他爸直到去世心中都含着对爷爷的些许怨恨和不理解,但是相比最早时候已是很理解了。

甘兵连大哥今年五十岁,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甘祖昌将军的家风,也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早些年开货车有些积蓄,他完全靠自己努力盖起这栋三层楼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房子盖好后不久,甘大哥就出了车祸,不仅身受重伤,还赔了人家不少钱,家里负债累累。实在没办法,女儿甘迪自愿放弃学业,前往广东打工,支持哥哥上学和替家里还债。每当谈及这些往事,甘大哥心中就充满对女儿的愧意,而甘迪则体贴地安慰父亲,这是儿女应尽的责任。

我问甘兵连大哥:“您是否理解您爷爷的做法?是否对他老人家还有怨恨?”甘大哥说:“说句实在话,我心里至今还有些不理解,毕竟这牵涉到我爸、我自己和我子女的前途。但是我们现在又很理解我爷爷了,他们那么清正廉明,优良家风是我们家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事实上,甘家子孙靠自己双手谋生闯天下,我们对此都很自豪,因为可以挺直腰杆做人,不至于被人戳脊梁骨。同时,甘龚二老也在用更宏观的方式庇护着沿背村和甘家子孙,这是一种大爱。”诚哉斯言,所言不虚!

观看采茶戏

在入住民宿吃完晚饭后,我和李维一起去观看红色教育题材采茶剧:《并蒂莲花》。据说这是由专业人士编剧、专业导演执导,但完全由当地村民出演的戏剧,反映的正是当年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阿姨的先进事迹,我们对此很感兴趣。这部戏共分五幕,分别是《住店》、《借钱》、《分鱼》、《坚守》和《感恩》。

  图:媒体记者与《并蒂莲花》剧组合影

坐在宽敞气派的沿背村大礼堂,我认真观看了所有五幕戏。看着舞台上演员们惟妙惟肖的精彩演出,真难以想象这部戏竟然是由白天还在田里干农活的当地村民出演的,直觉告诉我,背后故事值得深入挖掘。

第一幕:《住店》,讲甘将军去吉安市为大队买农机时住店的情形。当时吉安地区只有一家招待所,饭店标准间6.6元/晚、普通间3.2元/晚、大通铺0.8元/晚。甘祖昌让服务员帮忙解决一张大通铺床位,实在不行,在饭店走廊椅子上对付一晚也行,但这些请求都被服务员拒绝。最后没法,甘祖昌只好让服务员打电话给地委办公室,让他们帮忙解决一个便宜点的房间。这时,服务员和经理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甘将军,都吓傻了。但甘祖昌安慰她们不要担心,自己出差只是想住简单便宜点的房间。服务员和经理表示要向甘将军学习。甘祖昌摇摇头,告诉她们不要学习自己,而应响应毛主席号召:“为人民服务”。

第二幕:《借钱》。同村邻居平乐家穷无钱为儿子娶亲办酒席,于是借口无钱修葺房子,向甘将军和龚阿姨借钱。甘龚二老很爽快地借给他50元。接着,平乐邀请甘将军和龚阿姨过些天去他家喝喜酒。甘将军听后很不高兴,说平乐不应大办酒席却无钱修盖房屋。平乐这时才说实话,他家房屋早就修好了,只是儿子结婚差点钱。甘将军最后决定不借钱给平乐,平乐对此很不理解。龚阿姨解释说,他们借钱有原则,摆谱浪费一律不借,救急救穷毫不含糊。平乐说,之前村里有位妇女得了重病,甘龚夫妇竟然捐了三千元。村里修路搞建设,甘龚夫妇也捐了不少钱。平乐就纳闷,他们怎么有那么多钱?龚阿姨这时说了实话,所捐三千元中,有两千元是国家给甘将军的回家安置费,三百元是甘龚夫妇的工资,而另外七百元则是龚阿姨从学校财务室里借的钱。平乐听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甘龚二老的良苦用心。

第三幕:《分鱼》。甘将军带领全村人开荒种地,村里鱼塘年终丰收,队长甘民给甘将军拎来一条鱼,约五六斤。甘将军坚决不多收,甘民劝甘将军不要太较真,吃一条鱼没关系的。甘将军听后怒斥甘民:“今天吃鱼,明天吃猪,后天就要吃人。这和过去的地主老财又有什么区别?”他说自己以前在部队就是管后勤,负责物资分配,干好那份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清正廉明。

甘将军让龚阿姨将鱼分成两半,自己留一半,剩下一半让甘民送去给敬老院。甘民只好照办,最后离开时还透露,这次镇里推荐工农兵大学生,队里决定推荐甘将军之女去上学。甘将军一听此事大发雷霆,坚决不让自家孩子被推荐上学,以免占用公家名额。

第四幕:《坚守》。随着年岁日增,甘祖昌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开始留意自己的身后事。他告诉队长甘民,他死后不要报告上级,不要劳师动众,开追悼会的最高领导级别就限定在大队书记。甘民不同意,说甘将军是国家高级干部,这样安排恐怕连县长都不敢答应。甘将军说自己身体由龚阿姨负责,不能给国家添麻烦。龚阿姨说将来想给甘将军写本书,他勉强同意,但约法三章:一,自己没说过的话不能写;二,自己没做过的事不能写;三,实事求是。最后还要求将龚阿姨也写进去,若非龚阿姨悉心照顾,他晚年生活就没这么幸福。龚阿姨只好含泪同意。

第五幕:《感恩》。甘将军1986年去世后,龚阿姨继承其遗志,坚持在当地农村学校当一名老师兼校长,教书育人。终于她也迎来了光荣退休的时刻,但她不忍心离开这三尺讲台和可爱的孩子们,决心继续发挥余热做贡献。她把自己随身携带的药箱交给年轻一代,希望她们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甘龚二老曾经救助过的妇女钟乔也赶来为龚阿姨送行,她当年生完小孩后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正是甘龚二老捐款才挽救了她的生命。如今,钟乔将自己女儿的姓名改为“钟甘泉”,寓意永远牢记甘龚二老的恩情,并且其女也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接过龚阿姨的这面模范旗帜。

最后,龚阿姨收到她当年资助过的一名学生所写来信,信中表达了对龚阿姨的由衷敬意和祝福,并亲切地称龚阿姨为“妈妈”。

后来我得知,《并蒂莲花》采茶戏原有七场,完整系统展示甘将军返乡至去世的后半生,但考虑到学员们观摩时间太长太辛苦,后两场《走进敬老院》、《清明节》未排练,第一场《归来》未演。

深入交流

在演出结束后,我们网络媒体记者们和剧团所有演职人员合影。我采访了剧团导演杨其良老师。然后,应杨老师邀请,我和所有演职人员进行了一次短暂而深刻的交流。一位大姐告诉我说,她从外地嫁过来,早就听说过甘将军的许多先进事迹。她举了一个典型例子,甘将军带领全家开荒种地,干活时经常把农具放在外面不收回,有时就被别人拿走了。家人提醒他注意,他笑着说:“我是故意不拿回家的,别人拿走了,说明他们有这个需要。”

刘初开老人是《并蒂莲花》中甘祖昌将军的扮演者,今年已经71岁。他在剧中所饰演的甘祖昌将军正气凛然、亲民爱民。令人称奇的是,据很多知情人士和甘家亲属说,刘老和甘将军之子甘锦荣很像,且刘老当年曾和甘将军共过事,有过很多交往,所以他耳闻目睹了甘龚二老很多事迹,由他来扮演甘将军角色,简直太合适不过了,形神兼备,真可谓整部戏的灵魂。

刘老当时跟我讲了很多关于甘将军的故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1957年,甘将军解甲归田,回老家当农民,很多人对此都不理解。当时有很多传言说甘将军只是暂时回老家,并非真正要当农民,他很快就要去庐山休养。听到这些流言蜚语后,甘将军提出“身教胜于言传”,决心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确实是回家当农民。他每天早上都去大路上捡拾动物粪便,用以肥田改善土质。他带领大家开垦荒山,自己出钱购置工具,百姓只要出工出力即可,工钱由甘将军出。沿背村地少人多,村民生活水平低,甘将军开垦荒山收获很多蔬菜和粮食,免费发给大家,解决了大家的口粮问题。

当年甘将军有感于坊楼镇人口众多,医疗条件有限,于是积极向县里争取支持,在沿背村附近建了一座坊楼医院分院,聘请知名医生坐诊,解决了很多人的就医难问题。当时有个妇女在山上干农活时被毒蛇咬了,毒性发作,生命垂危,但家里无钱医治准备放弃治疗时,甘将军听说后立刻赶去跟医院说,全力抢救病人,一切费用由他出。经过抢救,那位妇女终于得救。出院时,夫妇俩在甘将军面前长跪不起,甘将军赶紧把他俩搀扶起来,让他们回家好好过日子。

不拘一格用人才。修建江山水库时遇到很多难题,需要找技术员解决,县里有位合适的技术员,但他有“阶级问题”,大队不敢用。甘将军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起用此人,出了问题由自己负责。他举例说,当年359旅南泥湾开荒时就曾在俘虏中起用技术人员解决难题,成效显著。

由于时间太晚,尽管意犹未尽,我只能和大家匆匆告别,但通过微信建立了空中沟通的渠道,大家后来给我分享了很多有趣感人的事例。用他们的话说,甘将军和龚阿姨两人是一座富饶的宝藏,他俩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值得深度挖掘。

后来,刘初开老人给我写了几张纸,拍照后用微信传给我。信中详细回答了我的诸多提问。以下是信的全文:

尊敬的老乡:

我叫刘初开,是扮演甘将军的演员。今年71岁了,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

“并蒂莲花”是2016年8月中旬召集人员彩排,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于2016年9月正式演出。

当时,我们沿背村村委考虑到各地有不少学员前来我村学习甘将军和龚阿姨的先进事迹,决定搞一个演出队,以戏剧形式进行上党课。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演员问题,年轻人都去打工了,在家里的也就是上了年纪的人。怎么办?那只有召集在家里搞“红白喜事”乐队中的人。通过挑选,把这些人召集开了一个动员会,大家听说是来宣传甘将军和龚阿姨的先进事迹,就都乐意地接受了。

编剧是湖南人,他姓罗。我们在演出时他也来看过,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并蒂莲花”到今天为止,共演出143场,得到广大学员们的认可,这与我市、县、镇、村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是分不可的。特别是我们导演杨其良老师,快一年时间了,为了教好我们这些演员,他很耐心地、想方设法地、像教幼儿园一样教我们。在排练中,我们学员也因难学确实发过不少牢骚。杨老师和我们的村长苏根林就心平气和地找我们谈心,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他们的关心,演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搞好这个演出队。

我是1971年退伍的。当时公社安排我在公社办企业,任总支部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总支书记是甘将军的弟弟甘洪昌)。因工作上的关系,我和甘将军经常在一起,和他一起修水库,建电站。甘将军的一举一动鼓励着我,我才有信心完成演出任务。我要学习甘将军“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并蒂莲花》采茶戏剧组导演杨其良后来也给我发来微信,内容如下:

我不是沿背村人,是隔壁乡南岭乡圹边村人。我十五岁参加工作,即1969年调入我们县采茶剧团,从事过一般演员、主要演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唱遍了吉安地区和赣湘两地,是我团中坚代。后由于戏曲不景气而被迫调入莲花电厂工会团委党办,把一家中型电厂的职工文化生活开展得红红火火。后又遇到企业改制,受下岗冲击,又去广东、上海江浙及京津冀地区打工、做贸易,直至退休拿社保。

由于在剧团从事过编导演工作,我退休后又被县剧团返聘。之所以参加《并蒂莲花》编排演工作机会,一开始并没有想那么多,到沿背村来也是一种巧合和机遇。面对着如一张空白纸的窘况,我心里打过退堂鼓,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何为演戏。面对大都是泥腿子,我真是犯难了,但是本着对甘将军和龚全珍的敬仰,我还是咬着牙顶下来了,一句句台词,一曲曲、唱调地教,几十遍上百遍地重复,嗓子发炎,又黑又瘦,冒着酷暑严寒。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一个个角色出来了,一句句朴素的道白念得情真意切,曲调也唱得有板有眼,在一栋四面透风的祠堂里排练直至演出,一个多月的日日夜夜,终于搬上了舞台,沿背村的乡亲们天天守着看着,他们心疼得给我泡上一杯茶,递上一枝烟,“杨老师要不是你,我们那里能看上这么好的戏呀!虽然这些真实事例我们都很熟悉,但通过你们神灵活现的演出,感到那么新鲜动人啊!”我的初衷就是通过戏曲形式真实地还原甘将军和老阿姨的感人事迹,让我们这一代特别是下一代传承和感知这种精神。

原稿编剧是攸县的罗东元老师,现在演出本是经我改编的,反反复复好多次。《并蒂莲花》是去年9月29曰正式开演的,排练准备了两个多月。

《并蒂莲花》至今已演出一百多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剧团上下仍在精心打磨这部戏,力争打造艺术精品。作为剧团的普通成员,出演剧中角色会给这些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登台唱戏的群众演员带来什么影响呢?重复演出相同内容的节目,演员是否会觉得枯燥乏味呢?

对于我的这些疑问,剧团成员们是这样回答的。“艺术是无止境的,它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消化,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才能使艺术变为一种高尚活动,艺术才能散发出真正的正能量。艺术才会有生命,才有新鲜感。”

“我们的每个演职人员都在不断完善自我,力求做得更好。”

“虽然演出了一百多场,但还是在不断打磨中,作为从未演过戏的村民来说演出一百多场是学到了不少,但力求进歩的心态始终支撑着每个演职人员,加之是弘扬身边人精神,所以每天重复做还是感觉新鲜的。”

是的,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在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阿姨的榜样力量感召下,大家决心精益求精,让更多人欣赏到更高雅、更精致的艺术,春风化雨,成风育人,让革命老区莲花县的这株“并蒂莲花”结出更美的花朵。

莲叶田田

8月3日上午,在离开莲花县之前,我们网络媒体采访团参观了当地著名的荷博园。绵延数千亩的莲叶蔚为壮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区,我们有幸一睹莲中精品并蒂莲的“芳容”,不仅有两朵、三朵,最多达五朵。莲花象征着高洁,而并蒂莲则象征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爱情的忠贞。当终于看到传说中的并蒂莲时,同行伙伴们都高兴得欢呼起来。“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我心中充满无限感动,在莲花县能看到并蒂莲的真容,寻访“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夫妇的足迹,红土地上盛开“并蒂莲花”,先贤美名扬四方。

今年是甘祖昌将军解甲归田、回乡当农民六十周年。地方政府和沿背村都很重视这个时间节点,将隆重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作为其中的重头戏,剧团演好《并蒂莲花》采茶戏,争取成功申报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在我们网络媒体代表团离开后十多天,沿背村又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甘祖昌将军生前工作的部队新疆军区后勤保障部官兵代表团3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

2016年,萍乡市委、莲花县委立足甘将军故里坊楼镇沿背村,大力推进甘祖昌干部学院建设。远在千里之外、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军区倾力相助,先派出军区后勤部军官组成的工作组进驻沿背,再派出以徐云少将、张良善大校等为成员的专题党课研发组来沿背村指导,后又派出以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任祖林少将等军区优秀干部,以第一批军代表身份常驻沿背村,军地合作共同研发打磨党课,一起弘扬传承甘祖昌龚全珍革命精神。

剧团成员告诉我,新疆军区军代表今年3月就有两位入住沿背村,参与到当地的党课宣讲中。军区代表主要讲述甘将军前29年(1928-1957)在部队的故事,本地学员则讲述甘将军后29年(1957-1986)在家乡艰苦奋斗的经历。

在莲花县、萍乡市、江西省乃至全国,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阿姨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接过甘将军和龚阿姨的爱心奉献接力棒,践行着他们的崇高精神。

莲花县龚全珍志愿者协会自2014年4月成立以来,以龚全珍老阿姨精神为指引,奉行“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准则,为最需要服务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一对一助学,关爱贫困老人和残疾人群,清洁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协会注册人数达300多人,3年来,协会志愿者的脚步遍布莲花城区、周边村镇及偏远山村,播洒爱心的种子,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成为文明莲花的一道亮丽风景。

萍乡是安源路矿大罢工的发生地,也是秋收起义的重要战场,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前往安源开展革命工作。这是一座具有悠久革命传统和浓郁爱国主义氛围的历史古城,也是一座迸发旺盛生命力的现代城市,更是一座未来之城,这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海绵城市”试点,取得很大成效,正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将为中国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萍乡因为有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正大兴“好人文化”,从“好人现象”到“好人效应”,打造“尚爱城市”品牌。全市注册志愿者达20万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仅2017年1月至8月,共有8位身边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实现“中国好人榜”月月有萍乡人上榜的佳绩,这份殊荣全国独有。这背后,龚阿姨和甘将军的榜样力量功不可没。

此次网络媒体江西行活动虽已结束,但我的心却永远地和江西这块红土地联系在一起,心情难以平静,此行所见所闻所感都将成为我未来人生中的宝贵财富。龚全珍阿姨及已逝甘祖昌将军为革命老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着无数感人诗篇,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忠诚于信仰、忠贞于爱情。

并蒂莲本有两朵,其中一朵虽已凋零,但剩下的一朵还要顽强地绽放。即使两朵莲花最终在形体上都凋落了,但它们的美丽和芳香永存,永远激励着后人。甘龚二老就是红土地上一株永不凋零的“并蒂莲”!(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编辑 边文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