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保持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势头:作为龙头的东部地区“抬头”的势头更加有力,中西部地区整体稳中向好,前期下滑较多的东北地区筑底回升的迹象增多。这一情况表明,我国区域协同联动效应正在开始显现。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一问题并非中国所独有。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差异显著,发展表现自然各不相同。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经济规律作用的因素,但区域差距过大是必须重视的经济社会全局问题。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全面”,如期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必须要在区域协调上下功夫。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这一问题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持续推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从经济新常态大背景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正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大的回旋空间。加强区域协调,可以将差距明显的势能转化为动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让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都能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近几年,党中央在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向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挺进。
各地区也紧抓机遇,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需要强调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以三大战略为例,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实现三地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并带动北方腹地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目标是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则着眼于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并将以此带动我国东中西部梯次联动并进。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过去是边缘地区,而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就会成为辐射中心,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新空间蕴含新动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的叠加效应不断显现,新增长极和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
——“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任务加快落地,今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7个国家投资66.1亿美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重要步伐,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扎实开展,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和规划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整个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了实质性效果。2016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增速,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总量中占比均高出平均水平;经济带人均GDP最高的省市与最低的省市的比值从2012年的4.3倍降至2016年的3.6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从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占全国工业总量前五位的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和浙江,工业增加值增速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整个中国经济的“大盘”很稳,特别是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在全国的引领作用非常突出。中西部地区的整体指标快于全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东北地区的投资降幅收窄,一些重点行业的效益也在明显好转。
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点功能平台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在改革创新中的引领效用不断释放。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将基本形成。一个更加协调、开放的中国,将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