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湖南永州,胡汉清今年36岁,是湖南省桂阳县白水乡四境村人,妻子黄玉连今年35岁,也是湖南人。两人在外打工相识,1999年成婚,婚后育有一双儿女。这对山里夫妻为了过上好日子,远赴他乡广东四会,和玉器打了5年交道,却不幸患上了尘肺病,如今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图为胡汉清在街道小诊所连续打了几天吊针,仍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连穿衣服都很吃力,望着两个未成年的娃,胡汉清希望自己多撑两年。但肺功能提醒他难过百日,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手艺娴熟的玉雕工,一个月能收入一两万元”随着近年来翡翠原石价格的猛涨以及消费者对翡翠饰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翡翠饰品的价格也一路飙升。这也带动了玉雕工人收入的不断增长。在四会市,这样的家庭玉器作坊仍不少,当年胡汉清夫妻俩的作坊就和这差不多。胡汉清说:“越勤劳的人死得越快,因为吸入的粉尘也越多,我们夫妻俩就是拼命干,如今是这个下场。当年整个村子有数千家作坊,到处飘散着粉尘,走到哪都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
为了了解玉雕工人的工作环境,揭开他们“高薪”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笔者以购买翡翠的名义来到了北京郊区某镇的一家玉石加工厂。这家玉石厂的地理位置相当偏僻,下了地铁之后,还需半小时左右的车程。从外面看,这家玉石厂就是普通的农家小院。如果不是张鹏和这家玉石厂的老板认识,笔者恐怕难以找到这个地方。
还没进门,笔者就听到了“嚓嚓”的声音。铁门打开之后,里面的景象让笔者吃惊,两位戴着白色口罩的工人正在狭小的院子里切割玉石,声音十分刺耳,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白色粉尘,他们的头发、眉间、衣服、鞋子上也都是粉末。
进入车间,能够看到,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简易板房里,摆放着三台玉雕机。工人们的工作台,像高中生的化学实验台那么大,一人一个。台子的上方还吊着白炽灯泡,台子上和工人手中都是玉雕半成品,造型有菩萨、观音、弥勒等。
王师傅正在玉雕机上雕刻一个观音翡翠挂件,打磨玉石的声音十分刺耳,但王师傅已经习以为常,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都习惯了。”笔者看到,他面前的玉雕机管道口和水槽内堆满了厚厚的粉尘。大约待了15分钟,笔者实在忍受不了那打磨的噪音,王师傅关掉了机器和笔者攀谈起来。
王师傅告诉笔者,自己老家在江苏扬中县,由于村子里很多人干这一行都赚了钱,所以他也“拜师学艺”。从学徒工算起,王师傅已经从事玉雕工作8年多了,因为自己技术好,还带了两个徒弟,“现在一个月能挣1万2000多元。”但他表示,学好这门手艺并不容易。“从简单的琢磨到精雕细刻,从加工烟嘴、手镯等简单的小件,到中等件、大型玉雕作品,学徒工怎么也得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打磨上百个玉石。”
手艺的好坏决定了玉雕工人的收入。“同样一块玉石,手艺好的话,加工出来的东西就比较精美,能卖个好价钱。而且那种要求精雕细刻的活,技术不好的工人,根本就干不了。”王师傅介绍说,“为什么有的人一个月能挣到1万5000元甚至更多的工资呢,因为他们会设计,拿到一块翡翠玉石,他们知道这块玉适合做成什么,这需要灵感,不干个五年八年,肯定不行。”
由于长期坐着,没时间运动,王师傅说,“坐一会脖子后面就会发麻,我得捏一捏才能继续干活,也不知道是不是颈椎病。”
“最怕的是冬天。”王师傅介绍说,在加工的过程中,为了保持造型准确,减少粉尘,提高切割效率,必须有凉水不断冲刷正在打磨的玉器。即使是冰寒彻骨,他们也要整天赤手接触凉水。王师傅告诉笔者,“有一次,我的手裂了,又在凉水里泡,第二天就肿得老高。”
事实上,从事玉雕工作的危害远不止“脖子疼”、“手肿得老高”、“眼睛红红的”。在那一块块美丽的翡翠饰品背后,在玉雕工月入万元的“高薪”背后,还存在着一个两肺布满粉尘的尘肺病群体。
为了保护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但由于监管缺失、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很多玉石厂并未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生产作业,玉雕工人患尘肺病者不在少数。
胡汉清65岁的堂叔欧兴旺患尘肺病去世,这是今年村里第二位去世的尘肺病患者。胡汉清妻子的姐姐和他同岁,体重和一袋面差不多。2012年查出病后就一直呆在老家,如今24小时离不开制氧机,因担心山里停电,家里还准备了两瓶氧气,去年,她在省城长沙住了四次院,花光了积蓄。姐姐说:“没指望了,活一天,算一天,这个病真是害死人,没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