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南锣鼓巷的"老炮儿":自称爱新觉罗 拉车从不讲价(2)

2017-06-18 21:12:22  剥洋葱people    参与评论()人

“锣鼓巷其实叫罗锅巷,中间高、两头低像一个罗锅,罗锅不好听,改叫锣鼓巷,元朝建成,七百多年历史了。”这是安林的胡同游开场白。

从齐白石纪念馆讲到中央戏剧学院、从冯国璋故居讲到婉容娘家、后门桥……”

“万宁桥也叫后门桥,跟前门相对,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中轴线又叫子午线,城门都在的时候,正午十二点,阳光能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地安门的门缝里一溜射过去。”

怕你听不懂“内九外七皇城四”,安林拿张纸把这些城门城墙画下来,“瞧见没,这老北京轮廓就像顶帽子。”

街坊老肖没事儿常跟安林聊天,“老爷子懂的确实多,说什么都头头是道,老的少的都爱听他讲老事儿。”

“规矩”

安林有脾气,用他自己话讲挺“个”的。

坐他的车,从来不讲价,“连逛带讲下来50分钟到一个小时,150块钱。”

客人再讲价,他就回一句“您再看看吧。”

附近车夫要价都是150,讲价的话120、100、80都有人拉,他不,“我要150就是150,因为我值这个价。”

有乘客提前约好下午4点坐车,5点才来,拉着安林解释“碰见一熟人聊会儿天耽误了。”

“对不起,您坐别人车吧,我下班啦。”乘客再说什么也没用,“这人不讲信誉不行。”

他要把故事讲给诚心听历史的人。好几次拉上俩大人带一个小孩儿,孩子又哭又闹,安林直接跟客人说,“您下车,我也不要钱,讲不成别瞎耽误功夫。”

没客人的时候他就坐在三轮上,离锣鼓巷南口第一个保安岗不远,不断有游客过来问路,有的小保安刚来不熟,安林全代劳回答。

叫声大爷,去哪他都给指得清清楚楚,“后海啊,您出这条胡同,看见一条河,往北,水怎么拐弯你怎么拐弯就到啦。”

要是上来就问“哎,哪哪怎么走。”安林就装没听见。“还有不长眼的看你不搭理他,凑跟前来说,老头儿问你呢。”这时候老爷子脾气就上来了,“叫谁呢,你回家管你爸妈叫‘哎’吗?”

南锣鼓巷的老炮儿:拉车有规矩 从来不讲价

六月的一天下午,附近中学的学生到锣鼓巷找老北京人学北京方言,安林很乐于跟年轻人讲关于老北京的一切。

北京爷们儿爱讲礼义廉耻,不顺眼的事儿都得管管。胡同里的公共厕所有的是单间不分男女,去年有个小混混经常拿手机从门缝下边偷拍。安林自己躲进厕所,把废纸筐子从门上边扔下来,扣了小混混一头。

锣鼓巷其他车夫都敬着安林,刚来的人都跟他走活,学他讲解。

一条胡同里做生意,常有车夫因为抢活起了龌龊。这时候老爷子就得出面“铲事儿”,大家伙都坐下来,活儿是谁的说清楚,钱该给谁给谁,过错方请喝酒,事儿过了还得互相照应。

安林的徒弟张革堂跟他拉了八年车,他说车行混杂,老爷子不欺负弱者,不怕强者,锣鼓巷这么多年没出现过漫天要价的宰客行为,“老爷子在,规矩就在”。

老爷子馋酒,一顿白酒二斤,啤酒无数,自言从没醉过。不光饭点喝,平时出车也喝,他出车带一个1000ml的透明大水瓶子装茶水,还有一个不锈钢水壶装酒,冰柜里拿出来的冰镇啤酒倒进水壶,一会儿就喝一瓶。“天热,喝这个得劲儿。”

茬架

安林不是“拉车的”出身。1947年,他出生在南锣鼓巷板厂胡同的一座四进四合院里,排行老七。两岁时全家搬到福祥胡同的一处小院。按他的说法,祖上是爱新觉罗这一姓的,是满清皇族血统,可惜家谱在文革的时候烧了,无从考证。

他小时候,锣鼓巷主街还是沥青路面,街上只有四五家商店:“四十八店”是公家的副食店,现在文宇奶酪店的位置原来是个棺材铺,蓑衣胡同把角是一个奶站,还有一家煤铺。

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街上安安静静。孩子们一放学,挨个胡同乱蹿。1970年代之前,两侧胡同都还是土路,木头电线杆子,一条胡同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晚上出门点个蜡,用纸罩住,男孩调皮,一摇一晃,纸就着了,点火玩儿。

安林说,北京城过去讲究“南寒北贫,东富西贵”,锣鼓巷住的是达官贵人,胡同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没有邪的歪的。小时候,所有四合院都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小孩儿玩儿捉迷藏都没地方躲,有的爬到屋里大衣柜顶上。

文革期间,以部队孩子为主的“大院派”和安林所属的“社会派”经常在一起茬架,一点小事儿都能茬一架,抢衣服、抢漂亮姑娘、滑冰滑得不好都可能挨揍,北京人叫“拔份儿”。严重了板儿砖拍在脑袋上,手一捂,一手血。

当时的警察骑自行车巡逻,打架的年轻人看见有巡逻的蹬上车子就跑,警察追都追不上。

前两年电影《老炮儿》在后海附近取景,安林跟人开玩笑说“这电影我演合适啊,跟我们年轻时候一样。”

冬天一到,年轻人聚在什刹海冰场溜冰,大院派孩子穿将校呢大衣、小冰靴,安林他们穿大棉鞋,冰刀拿鞋带绑脚底下。两派一茬架,社会派孩子冰刀一解就是武器,大院孩子还得脱鞋。

安林个子高,敦实,自称打架没吃过亏,现在讲起那段日子,他一边笑一边摆手,“真是胡来。”

但是他怀念那时候的北京城。一帮小伙子没事儿骑车满四九城转。“现在的二环路当时就是城墙,该哪个城门哪个城门,漂亮!”

一出二环,他们把26自行车的座位拔老高,在麦田和村庄里使劲蹬,“真自由啊!”安林当时就想,“以后我要当邮递员,骑大自行车。”

南锣鼓巷的老炮儿:拉车有规矩 从来不讲价

安林给乘客讲解胡同游景点。

“京城第一车”

1972年,安林受父亲影响,当起了木匠。80年代初,娶妻生子,后来母亲得上食道癌,一个月72块钱的工资捉襟见肘。

当时工作的厂子在刘家窑,下午下班安林推着车往家走,见到饭店就进去问人家刨菜墩么,“一次挣个十块二十的,有的不愿给钱管顿饭也行。”一般到家就夜里11点了。

后来听人说蹬三轮挣钱,他花140块钱买了辆旧三轮,重喷遍漆跟新的一样。1982年夏天,安林第一天出车,穿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车擦得锃亮,往西单商场门口一摆,很快就上来俩客人,第一趟挣了15块钱。

那一天他出车12个小时,挣了75块钱,顶一个月工资,街坊管他叫“七张半。”

一看这生意能做,安林把工作辞了。后来才知道,他赶上了好时候,1981年,北京市决定,在城区有限制地恢复人力客运三轮车运输,解决市民出行的问题。

没当成邮递员,蹬上了三轮车,同样走街串巷,也算实现了理想。

安林常说,蹬车这活是正经人的营生,又馋又懒的人干不了。三十年前,北京的冬天比现在冷,早上六点钟,他就出车,从天安门拉看完升旗的人。

那时候上下班街上黑压压一片自行车,公交车少,出租车更少,有钱人爱坐黄包车,豁亮还能看景,路边买点东西也方便。

安林拉过从东四去机场的,上午十点之前拉上,下午两点来钟到,一个人连行李三百。那时候还没有机场高速,走的是水泥路,水泥接头的地方,咯噔一声。三元桥大上坡,蹬不动,下来拿绳子勒在肩膀上,像纤夫一样把车拖上去。

他还记得当时的刀削面只要1块钱一碗,6块钱来一瓶二锅头,中午吃完,下午又一身好力气。

三年下来有了积蓄,安林置办了现在的这辆三轮车,全北京最早一辆不锈钢的,三千五,加上装饰铜活,一共五千。

安林说,他这辆车讲究,车把上五个铃铛,是“文革”破四旧时从要被烧完的舞狮嘴里抢出来的,铃铛中间摆个龙,叫五福捧寿;车座是进口凤头自行车上拆下来的,全牛皮;脚蹬子枣木做的,刻上格纹;车尾镶了一块八卦,辟邪保平安。

其他三轮车都是红顶篷,他的不同,是杏黄的顶篷。他专门在车上挂了个牌子,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爱新觉罗?安林。见到游客问就解释,“我是满族镶黄旗,祖上是清朝王爷。”

安林最爱给人讲车斗两侧的两个貔貅,“这东西太贪婪了,把珠宝吞尽还要贪日月,我把他们放在这就是要告诫自己,做人做生意不能太贪婪。”

南锣鼓巷的老炮儿:拉车有规矩 从来不讲价

安林三轮车的两侧放了两个貔貅,提醒自己做生意做人不要太贪婪。

关键词:南锣鼓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