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的八股文质量直接决定成绩的好坏。你在答卷中,会努力回想先生讲的套路,以及考前突击背诵的“满分作文”模版。
为防止作弊,你的试卷还要由抄写员誊写后送给阅卷老师。如果你的运气不错,成为那通过乡试的1%,就能像范进一样中举,准备下一步的会试。
大部分人中不了举人或贡生,一辈子就是个秀才。蒲松龄就是秀才中的尖子——廪生,因为有国家给的补助,又可以在考试时给人做保。
假如本地典礼时,没有贡生,学官之下就是廪生,廪生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升为贡生——贡生就有资格当官。
第四关:会试在京城举行,总共考九天
考中了举人,先别得意,赶紧准备好笔墨纸砚,迎接来年春天的真正考验——赴京参加会试。
当上举人的你,就是国家公务员的后备军了。
如果你想一气呵成再赴京考试,往返的差旅费还能由政府报销。
清朝会试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持,在礼部的贡院举行,每次考3场,每场考3天。
由于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杏花盛开,所以又称杏榜。
会试中,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栋梁之才做为贡生。
明清时的会试与宋朝有所改变,取消了从儒家经典中截取一句话阐述义理,而演变成八股文。
同时,你还要在诗赋、策、论中有所表现。论,相当于命题作文,通常要求你评论经史典籍中的某个典故或某个历史人物;策,相当于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官根据时事提出具体问题,你来发表见解或提出解决办法,“对策”一词由此而来。
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的林则徐,可谓是科举考试中的小神童。
不过,他在会试这关遭遇了小小的波折。折戟会试后,他回福建老家开办私塾,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继续备考。
第五关:殿试清朝中期起,更看重书法
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长期居住在中国,对科举制度认识全面。他将科举制度与西方学位制度做了比较:“中国士大夫第一种学位与我们的学士学位相当,叫做秀才。第二种学位叫举人,可以和我们的硕士相比。中国人的第三种学位叫做进士,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科举考试的难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