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改变
“七大行动”之下,当地人生产生活的方式正在改变。
距离大理古城不远的下鸡邑村里,65岁的李文泉夫妇正在收割大葱。两位老人不无遗憾地告知,明年这块地就不能种大葱了,可能会按照要求流转。
洱海保护核心区内,规模化养牛、养羊等家禽也不允许。西闸尾村78岁的苏小翠只得将原来家里的十多头猪和近30头牛出售。
李文泉被要求建设化粪池,老人家中已经挖好了4个池子。
此前,当地农村的污水大多是自然排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不到30%。
按照项目规划,等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一期、二期工程全部结束后,“流向洱海的生产、生活污水将被彻底截断”。
洱海的治污效果尚需观察,不过王圣瑞研究员对此次洱海抢救行动评价颇高:“它不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在环境问题行进到关键时期,通过政府的高效运转,采取断然措施、全民动员,迅速扭转继续恶化的局面。”
双廊客栈协会副会长赵一海在朋友圈发布一篇短文,得到众多好友点赞。他说:“洱海保护,是这一代人无法推脱的使命。惟愿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历经震荡之后,提升对现代文明的领悟,重构对天地自然的信仰,最后涅槃重生!”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