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点发生在1993年,当年洱海第一次暴发蓝藻。蓝藻是水体污染的象征和富营养化的重要标志。
对洱海水质多年的监测亦显示洱海形势危急。据《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的数据显示,1992~1998年,洱海水体水质总体处于II类;1999年之后,洱海水质下降为III类,近年来呈波动性变化,局部湖区水质较差。
洱海治理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圣瑞告诉新京报记者:“洱海已逐渐偏离自然代谢的体系,向污染的体系转变。”
前所未见的环保行动
今年1月9日下午,大理州召开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实施“七大行动”动员大会。“七大行动”具体是: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两违”整治行动(整治流域违章建房、整治流域餐饮客栈违规经营)、村镇“两污”治理行动(整治村镇污水、整治村镇垃圾)、面源污染减量行动、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流域综合执法监管行动和全民保护洱海行动。
形如一场战争,一场前所未见的环保行动就此在大理展开。
新京报记者在环洱海多个乡镇采访时见到,几乎每个乡镇都设有“七大行动”指挥部,墙上挂有“作战地图”,详细列出每项任务的进展,具体责任到人。大街上,“抢救洱海保护母亲湖”、“坚决打赢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等,类似标语随处可见。
更多的人或部门被发动起来:当地武警官兵组织志愿者打捞水葫芦;市委党校组织洱海保护专题宣讲活动;市妇联成立了巡查巡护小分队,督查城乡庭院污水收集情况;大理市老干部老年大学组建了“洱海保护志愿者”。
各种“不准”出现在整个洱海流域。违章建筑需要拆除。苍山十八溪上180多个随意而无序的取水点被关闭,其中不少是桶装水厂所为。部分洗车点也被取缔。
双廊古镇的街道被挖开,工人们正在进行环湖截污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一期项目建设。它相当于一根“大动脉”,处在保护核心区内餐饮、客栈等产生的污水经由各自处理后,接入到这根截污大动脉之中。
即将埋入地下的黑色排污管堆放在双廊古镇的街头。它们直径大多是80厘米-120厘米之间,相当于以前排污管的两到三倍,显得粗壮很多。
几位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工人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一工程段原计划明年年底前完工,但经两次提速后,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