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张献忠入川后发动大规模屠蜀或镇压官僚士子事件的话,上述原明官吏转到大西政权寻求保护,或是知识分子在新朝积极考取功名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无论怎样都得承认,“大西军占领四川的初期,各地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地主豪绅既有攀龙附凤之心,又慑于大西政权的兵威,阶级冲突并不十分尖锐。因此,大西政权采用暴力镇压的措施相当有限,杀人并不多。”
重庆失守屠杀开始
1645年发生在重庆的一场战役改变了张献忠“僭位之初,假施仁义,以博民心”的想法,这年春天,明总兵曾英击败大西军守将刘廷举部,攻占了重庆,张献忠派大将刘文秀率几万士兵反攻重庆,却被曾英部击退。重庆失守,对张献忠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鉴于明朝将领据有綦江、黎雅、叙州(宜宾)等重镇,四川南部沦为弘光政权伙同四川官绅地主颠覆大西政权的重要基地。
张献忠对朱明宗室深恶痛绝,入川后即下令:
凡王府室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为了防范敌探奸细,还推行了严格的户籍、城禁和特务制度。几十万大西军的粮食问题通过没收和打粮这种暴力方式解决,当时的四川,家有余粮的固然主要是地主,可这种见粮就抢、见猪就杀的政策,必然会触及一般农民的利益,这些情况发生在政权初建,敌对势力尚未反扑时尚没什么危害,可一旦所有反对者在南京弘光朝廷号召下集合起来,趁机反扑,大西政权必然在四川站不住脚。官绅地主是敌对势力,要消灭掉,于是张献忠于1645年举行“特科”,将来成都参加考试的各府县生员约5000多人全部杀光,听说自己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害,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余县官者”,张献忠怒不可遏,又派军队对当地居民实施屠杀。而僧道、医卜、阴阳诸流,及百工技艺人,这些流民中的各类人员,自然也难逃被杀厄运。
明末张献忠铸“西王赏功”铜钱
明末张献忠铸“大顺通宝”铜钱
一旦按下屠杀这个按钮,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就像上了发条的杀人机器一样,再也停不下来。怀疑叛乱的分子潜藏在城市中内应外合,张献忠竟然做出“除城尽剿”的决定,分遣军队到所属州县搜杀百姓,连西京成都也不放过,《圣教入川记》中,详细记载了西方传教士目睹张献忠下令将成都“城内居民一律杀绝”的残酷情形。
为什么张献忠在统治四川前后期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学者杨鸿基认为,大西军之所以会发生“以杀戮为威,而剿洗之兵四出”的现象,是由于各地“义兵”把张献忠“所置郡县贼吏”“群起而杀之”的结果,大西军一味用杀戮和剿洗去平息反对势力的方法,恰恰暴露了张献忠“非帝王之器,无绥靖之能”,也揭示了大西政权的根本弱点。
不过张献忠之屠蜀导致四川人口急剧下降的论断,多少有失偏颇。明朝军阀的屠戮平民、清军的滥杀无辜,连年兵荒马乱导致的生产大面积停顿,人民大批量地逃亡,都是导致四川许多地方荒无人烟、人口锐减的原因,按顾诚说法,“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转入云贵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
江口之战为寻宝埋下伏笔
1646年正月,人心尽失的大西政权在四川逐渐失去控制能力,只能把兵力集中在成都附近,为了挽回局势,张献忠命孙可望、刘文秀、王尚礼等率军南征,张献忠亲率大军攻杨展于嘉定,结果在彭山江口被杨展所败,退归成都。就是在彭山江口,张献忠为他的金银珠宝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