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刘小红。
接连遭遇打击,刘小红有些消沉,这时她再次偶遇了孙飞,她想,如果孙飞向她表白,她就答应。但孙飞寒暄了几句就走了,此后也未再联系刘小红。
沉淀
到了5月,单位组织新进公务员下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人事处领导征求意见时,虽然知道一下基层就是两年,虽然知道可能因此耽搁找对象结婚,刘小红还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她把这看成了一次表现的机会。在省委组织部召开欢送仪式前,刘小红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发言。自己草拟了发言稿,让父亲帮忙改了一遍,刘小红又让在市委组织部工作的某位老乡再改了一遍,还是觉得不踏实,她又让省委组织部的一位老乡帮忙修改,而后,花了几个晚上把发言稿背个滚瓜烂熟。
如刘小红所期许,发言很成功,省委组织部领导不点名表扬了她。受到鼓舞的刘小红干劲十足,用了整整三个月来开展基层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推行火葬节省耕地、发展食用菌增加农民收入等诸多建议。调研报告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称赞,还发表在了某央媒的理论版。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刘小红想要将自己的调研报告付诸实施的时候,她所在村的支部书记明确表示不同意,无论她怎么说都不行。刘小红去县委组织部寻求支持,也被主管副部长告知,“农村宗族势力很大,但凡能当村支书的,都在村里一言九鼎,你就不要试图挑战他的权威了”。
计划流产了,刘小红只得将精力放在了党建方面。她住在了这个距离县城一小时的山村里,每天整理档案、组织活动、收取党费,以及撰写年度计划、月报表、周进度、日小结。她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似乎只要忙碌起来,就能忘了感情不顺的事。
两年挂职结束,刘小红回到了单位。经历了基层的挫折,她开始变得圆滑起来,对于感情生活也不再那么较真。
在同事和朋友的介绍下,刘小红也见了几位并非公务员的男生,其中有一位曾让刘小红有些动心,“那个男孩自己开公司,年收入上百万,开的宝马车,长得也挺帅,对我也挺好,但我思来想去就是接受不了”,刘小红说,因为自幼生长在政府大院,父亲是公务员,接触的人也都是公务员,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得她想象中的另一半一定得是公务员。因为只要看到公务员标志性的服饰和熟悉的话语,她就会倍感亲切,而“和商人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
刘小红也清楚,毕竟自身年龄已大,前些年非省直机关公务员不找、非有房不嫁的标准已经有所松动,她现在的想法是“没房子可以接受,但必须是公务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