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快递5天没到 员工罢工?
昨天下午,长春圆通经开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分捡快件 新文化记者 李德庆 摄
A04版
核实对象:
吉林省圆通速递有限公司
圆通速递长春经开分公司
部分长春网友
“长春圆通经开分公司员工罢工了!”11月23日上午,长春市民杨先生的一条微博引起网友关注,大家都担心“双11”期间血拼的商品积压在快递仓库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文化记者进行了调查。
网友爆料:快递公司员工罢工
“双11”期间,杨先生在网上购买了服装和图书,根据物流信息查询,11月16日快递发出,18日早上送达圆通速递长春经开分公司。但从那时开始,快递如同石沉大海。“我以为第二天就能送到,可连着几天信息一直没变,没有快递员扫码签收。”杨先生说,他尝试拨打圆通经开分公司客服电话询问,可是连续拨打了5天,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因为不知道公司地址,自己只能耐心等待。直到23日,他终于拨通了客服电话。
“有几个快递员不干了,现在公司很多快递没有人送,紧急雇了5个人来帮忙。你先别着急,稍等一两天就能送到。”杨先生说,在得到这样的答复后,他在23日上午10点25分,发布了那条微博。
有的网友发现,自己的快递在圆通公司也延误两三天没有派件,担心受到影响。但也有经开区居民反映,最近几天仍能收到圆通公司送来的快递。网友“薄情--浪子”表示,“我昨天有个圆通快递,当天就收到了。”为此,有人质疑杨先生的微博不实。对此杨先生表示,其实自己也体谅快递公司的工作辛苦,发微博并不是为了引起关注,“快递压了将近一周,却不给一个解释,说明管理存在漏洞,希望能加强管理。”
记者核实:快递公司工作正常
圆通公司是否真的有人罢工?新文化记者首先拨打了圆通经开分公司的电话,发现客服电话和取件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是占线状态,投诉的手机也已停机。而在东南湖大路与东环城路交会处圆通经开分公司负责的部分小区,快递收件点负责人表示,圆通公司快递员均正常送件。
昨天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世纪大街与浦东路交会处的圆通经开分公司,看到角落里堆放着中午刚刚运到的快递,四五名快递员正在分拣,还有一名快递员正在把收来的快件摆上操作台;而办公室里的热线电话,一直处于忙碌中。
“我们没有罢工,网友在造谣!如果罢工了,我这500平方米仓库早就堆满了!”圆通经开分公司的李经理非常气愤地说,微博中反映的情况与实际完全不符。
他介绍,目前公司有60多名快递员和20多名工作人员,“双11”前每天只有六七千件快递,可“双11”期间快递量峰值每天超过2.6万件,公司所有员工都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18日正是本地快递投递高峰,快递员经过一周的工作,精神和体力上非常疲惫,因此确实存在投递速度减慢的情况。“可顾客也应该体谅快递员的辛苦。”李经理认为,虽然快件存在延误,但微博曝光和“罢工”的字样,特别打击快递员的工作积极性。
延误原因:快递员擅自离岗
既然没有罢工,那么杨先生的快递为何仍未派送?公司客服电话为何又无人接听呢?
对此,李经理表示,“双11”期间确实有快递员因工作强度原因离岗,其中负责杨先生小区的快递员情况比较特殊。这名快递员代收了两万多元的快递费没有上缴,他催促快递员上缴,没想到快递员闹情绪擅自离岗,至今无法联系。这名快递员负责红山郡和东方万达城小区的快递,因此这两个小区都受到了影响。此外,“双11”期间快递太多,杨先生的快递应该是压在下面,没有被快递员及时发现,最终造成延误。
关于客服电话的问题,李经理是这么解释的:公司客服电话一直是通畅的,但在接电话时,有时会显示无人接听状态。而且工作忙的时候,可能出现接电话不及时的情况。对于投诉手机,是他的电话。他称自己两张电话卡捆绑在一起,另一个电话号停机,导致这个号码也无法打通,将立即解决。
圆通省公司:管理存在问题 将进行处罚
“‘双11’期间一两个快递员因工作强度大离职,是快递行业的普遍现象,公司会尽力安排其他人员尽快完成投递。”吉林省圆通速递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立军表示,至于罢工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而对于杨先生反映的快递延误问题,夏立军表示,根据公司内部规定,正常派送时间为一天,“双11”期间可以顺延一天。目前经开分公司的投递增长幅度超过200%,因此影响了派件的速度。
“经开分公司管理确实存在问题,我们将进行调查,进行内部处罚。”夏立军随即记下杨先生的快递单号,表示将以最快的速度把快递送到。
23日18时,杨先生终于收到了快递。随后,他将微博删除。
■延伸阅读
快递有问题
怎么维权
针对杨先生反映的“快递变慢递”现象,省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督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快递服务系列国家推荐标准规定服务时限为:同城快递24小时;国内异地快递72小时。如果同城3天、异地7天快递还没送到,就算彻底延误。
如果快递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消费者可以与快递公司协商或投诉;如果在7日之内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建议拨打全省邮政申诉热线12305维权;如果申诉结果还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新文化记者 李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