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凌建议,要规范《大学语文》教材和大纲,组织全国优秀教材编写力量,统一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同时还要注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成立专门的课程教研室,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教育部回应称:
支持高校编写大学语文相关教材,认定《高职应用语文教程》等相关教材为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下一步将继续支持高校加强大学语文相关课程和教材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中提到:
学生应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
支持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经典诵读等语言文化相关课程。
对此,中青评论发文称,与“开不开课、开什么课”同等重要的,是“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
就拿《大学汉语》来说,任课老师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还是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效果大相径庭。大学时期,比简单教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的引路人,点燃一种对文字的热爱。有了这种热爱,学生们自然会形成自驱力,去自主地展开阅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