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看中国舱外航天服的“飞天”之路(3)

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尹锐:成型过程当中的一个工艺师就说了一下,这个东西应该跟(加工)过程当中的温度系数和你的注塑压力的匹配关系有密切的关系,一语中的,后来我们把这个一改,分段控制,然后分段退火,分段还要回火,才最后彻底地解决,高手在民间。

翟志刚: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太空出舱,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从开始研制到首次出舱,仅四年时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飞天”舱外服就和翟志刚一起出现在了太空。然而,这一次的出舱只是验证了“飞天”舱外服的关键技术,为了适应接下来中国空间站的任务需要,研制团队将面对更大的挑战——为空间站研制新的舱外航天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张万欣:空间站的服装比咱们一代的神(舟)七(号)时候的舱外服要求确实是高了很多,首先在它的使用寿命,从原来的1年4次提高到了3年15次,单次工作时间,原来只有4小时,现在要求延长到8小时。另外一个大的方面,对这人服能力要求也特别高。

面对更高的要求,研制团队踏上了新的攻关之路。通过材料改性和改变加工工艺,增加了关节和轴承的耐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同时,改变结构布局设计,增加可靠性。服装研制完成后,请航天员来试穿,航天员在穿着水下服进行试验后反馈,舱外服存在偏大、操作不便等问题。这让设计师们坐不住了。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张万欣:他们试穿完了当时提出了三十几条意见建议,然后我们都逐条落实。其实最难改的就小型化。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