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上面说的是行业乱象,而日常使用中一些不当操作和不良习惯,同样带来风险。
比如,不当充电。有人私接“飞线”,从四楼把插排甩到楼下,让电动车在一楼充电,这都是岛叔亲眼见过,但当事人还完全不当回事儿;有人过量充电,一充就充一夜;还有人把电动车拿到家里或放在楼道口充电。
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图源:网络
岛叔家楼下贴着几张海报,提醒“不当充电,电动车极易引发火灾”。看看消防部门的科普就明白了:过量充电,锂电池很可能直接膨胀爆炸。
如果使用了劣质充电器或非原装充电器充电,更容易引发电气故障。如果在室内,火灾的危险性更可想而知。因此,在不少小区的电梯门上、大门入口等位置,都有“电动车禁止上楼”“禁止电动车室内充电”“禁止电动车停放楼道口”等醒目提示。
这不是小题大做。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其中,约90%的致人伤亡案例发生在大厅过道、楼梯间等公共场所。
还有一件事:改装。
新国标明文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每小时25公里,电机功率不超过400瓦,蓄电池电压不超过48伏。
国标是强制推行的。但实际上呢?一位车主说,对很多通勤距离远、车速要求高的使用者来说,这个标准“不够用”。于是,有些电动自行车修配门店宣称,无论什么车型,只要开进店,就能把时速提到70公里,电池电压提到80伏,续航提至百公里。
用着爽了,但出事的概率也高了。
新国标有关规定(图源:《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
三
再说一个实验。
根据消防部门模拟,电动自行车着火4分钟后,楼道内一氧化碳含量爆表,氧气浓度降至11%;着火7分钟后,楼道温度突破900摄氏度,切断逃生人员逃生通道;而且,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效果较差,火势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结论是:若起火点周围人员密集,极快的火势蔓延速度及大量有毒浓烟,很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图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