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试办老年食堂,伍塘村的炉火已烧旺,楼山村连支锅起灶的地方还没有。楼山村党支部书记简香珠说:“我们挑来选去找不到像样的房子,后来勉强把食堂办进了老祠堂。”
起锅架灶的地方有了,谁来给老人做饭?村里决定花钱买服务,可每月600元的劳务报酬缺乏吸引力,简香珠只得请时年66岁的母亲符菊秀救场。
“钱紧,只能省着用。”彼时还是村会计的简香珠掰着手指算账:商会资助了5万元启动资金,后续开支要靠募捐。伍塘村走出的企业家多,食堂开办之初有11位企业家出资260万元成立养老基金,楼山村捐资的企业家仅一位。2016年底,楼山村老年食堂经营难以为继,只得熄火停炊。
“楼山村的情况不是孤例。”邹细保说,早些年开办的27家老年食堂,三成左右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运营困难,整体上存在资金投入不均衡、建设标准不统一、运营模式难持续等问题。
2016年底,在总结渝水区等地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新余市出台在全市农村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对2013年创办的老年食堂改造提升基础上,着力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
——下好党建先手棋,将颐养之家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市县指导、乡镇领导、村级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颐养之家坚持普惠性养老定位,建设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为每个行政村一次性投入10万元。市、县财政还划拨专项资金,按每位老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
——统一场所标准、设施标准、用餐标准、管理标准、收费标准,实行标准化运营。千方百计降低运行成本,让基层承受得起、老人负担得起。
2017年7月,楼山村颐养之家开餐了。“早餐牛奶鸡蛋,午餐荤素搭配,口味清淡,营养均衡,确保老人吃饱吃好。”简香珠说,人均伙食费统一为每人每月不低于350元,其中200元由老人自缴。
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李昌禹)记者日前从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推进会议上获悉: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有养老机构2万多家,养老床位194万多张,全国388万城乡“三无”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