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河北承德市滦平县孙营村58岁的村民王常荣,收到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送来的老花镜,王常荣一边认真地编织,一边笑不拢嘴,向记者讲着“中心”带来的便利,“‘中心’引来了志愿者,给我们开办编织培训班,让我们学了手艺、有钱挣!可岁数大了眼神不好,这不‘中心’又帮助联系爱心志愿者,赠送我们一人一副老花镜,这个‘中心’真好,真是建在了我们心坎儿上!”
王常荣所说的“中心”,正是滦平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两个平台融合共建而形成的“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滦平县依托“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构架,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志愿者作为活动主体,“中心”作为“神经中枢”和信息发布平台,建在县直、乡镇的“所”作为群众身边的“根据地”,各村(社区)的“站”作为连接最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如此编织起一张一触皆应的“志愿服务网”。
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有效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3年来,按照“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指导思想,围绕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滦平结合基层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弘扬主流价值观,把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百姓生活。
“滦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融媒体中心同步推进,上接‘云端’,下接地气,实现了以‘融’促‘化’。”滦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秀宏说,将“中心”建在“平台”上,既避免了重复建设,也丰富了平台内容,通过“滦平融媒”客户端这一载体,实现了内容与信息的共融共享、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的无缝对接,达到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的目的。截至目前,全县党员干部、县直工作人员、群众志愿者等在覆盖全县县直、乡镇的39个文明实践所、村(社区)的214个文明实践站密织“志愿服务网”。
“我家种梨树10多年了,我可以做志愿者,把种树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教给更多的果农!”槐树村村民张瑞兰是十里八村栽种果树的行家里手。
“梨树越栽越多,可每棵树行距多少,开沟宽多少、深多少,真让我犯了难。”愁眉不展的清水泉村村民田茹萍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需求信息”发在了“中心”上,没想到第一时间就被张瑞兰看到,第二天,槐树村女子技术服务队队员们就来到了田茹萍的梨园。
有了“中心”,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中心”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通过“中心”,许多好人好事也走进群众视野:“河北好人”李云鹏十年如一日帮扶农村贫困学生;大栅子村村民杨玉林照顾患病父母二十余载;东山村计生专干孙艳芹如何孝老敬亲……
“我们将继续着眼于凝聚、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党和基层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滦平县委书记赵振清说。
《人民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原标题:吉林通化回应隔离居民没有物资:开设生活必需品代购配送服务为保障广大居民在居家封闭期间生活必需品供应,通化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多家保民生志愿服务队
央广网北京12月5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12月5日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多地举办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精神,传递公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