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2020-07-19 07:32:40 东方网·纵相新闻

原标题: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贾天荣蔡黄浩

“不得了了!快点!圩堤要倒!”22年后,黄海娇回忆起那一天,仍感到后怕:“是真的危险啊!”

1998年的一天,门外下着瓢泼大雨,江西鄱阳县第一街道(现张王庙)办事处主任黄海娇正在工作,突然听见楼下传来一阵急促的声音。

黄海娇冲出门,看到湖边土质圩堤下出现一个大窟窿,泡泉喷涌。她连忙赶回家中,打开柜子捧出六床被子,从窗户扔了下去:“用被子堵!“

如今,70岁的黄海娇再回抗洪一线,眼前的场景常常让她想起那一天。

98记忆:危机每天都在发生

黄海娇还记得,1998年的那天,扔下去的六床被子被塞进堤坝窟窿,却毫无作用,水仍在不停往外冒。“不够!还不够!”被逼急了的黄海娇冲进圩堤旁的老百姓家,一床床地把被子搬出来。

一些老百姓舍不得过冬的被子,黄海娇当即大喊:“救命要紧,现在不要考虑这些!”她和村里的干部一起一边捧被子抢堵窟窿,一边组织群众撤离。在用了50多床被子后,泡泉终于被堵住,整个村子逃过一劫。

她还记得,一天午夜十二点,鄱阳城东的水位漫堤,自己紧急组织了安置点的300个受灾群众去抢险,村民们像如今的解放军、武警战士一样,在泥水里摸爬滚打,抢救土质圩堤。花了一整个晚上的时间,才死守住了堤坝。

而这样危机频出的时刻,在1998年,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桂湖村村民黄林也记得,那年自己才15岁,因为情况危急人手紧缺,他被派到抗洪一线,负责整理递送麻袋,累了就睡在堤坝旁或是粮仓里:“那时是全民抗洪,遇见紧急情况,大家都要上。”

那场洪水让所有经历过的人都心有余悸,那一年,鄱阳县大大小小的村庄都被水淹没,大水漫过农田,盖过村民们木质平房的屋顶,让他们损失惨重。黄海娇如今工作的姚公渡村,也是其中之一。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也是在那次洪水后,为了防止洪水肆虐,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固扩建了昌江岸边的沿湖圩,新建的沿河圩要从原本的姚公渡村经过,姚公渡举村迁到了鄱阳县城内,也因此躲过了今年的洪涝。

22年后,再上抗洪一线

时隔22年后,受集中强降雨上游来水及鄱阳湖高水位影响,江西省发生全流域超标准大洪水,沿湖圩作为鄱阳县城最后一道防线,守护着鄱阳县内无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姚公渡村的村民来说,虽然住在县城之内,鄱阳县其他受灾地区,仍然是他们最大的牵挂。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今年,洪涝发生后,村民们主动找到党支部书记黄海娇说:“发生这么大的事,我们虽然没有受灾,但必须要做点什么。”实际上,作为1998年全省抗洪宣传先进个人,黄海娇早就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要求到一线支援。

已经70岁的黄海娇语速快,走路速度也快,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在周围人眼中,她在鄱阳县内都是个出了名“闲不住”的热心肠,大家遇到困难也愿意都来找她。

虽然已经不能像四五十岁时那样扛着被子和沙袋冲进洪水里抢险,黄海娇仍然去到鄱阳县周围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了解情况,统计受灾群众的需求。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在家里和社区的微信群上,黄海娇组织动员大家捐款,然后把购置的食用水、大米、粮油和必需品送到受灾群众手中,还熬了绿豆汤送给在第一线抗洪的解放军战士。

抗洪以来,因为天气炎热,为了方便擦汗,黄海娇习惯在脖子上挂着一条毛巾。这条毛巾随着她来回奔波,已经成为了抗洪一线一道独特的标志。

一有空的时候,黄海娇就会来到受灾群众安置点,给这里的小朋友们讲1998年的抗洪故事,鼓舞大家的信心。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实际上,在很多已经经历过特大洪水的人看来,这次他们已经不像当年一样提心吊胆。

7月9日,村里涨水后的第二天凌晨,黄林一家十口人就被接到了鄱阳镇第一中心小学安置点,一周多的时间里,他们的吃住得到了保障,也有每个村安排的志愿者照顾,这里也成为其他600多名受灾群众的新“家”。

紧接着,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驰援的武警、解放军,消防员日夜奋战抢险,为当地群众筑起最坚固的防线。不断有社会捐助的各种物资送到,从最开始应急的水、泡面,到现在的米面油。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17日,鄱阳中心小学安置点)

两次洪水后,生活还要继续

跨越22年,洪水再一次袭来,依旧没有击垮他们。

对于大多数当地人来说,常年住在江边,已经对洪水习以为常。为了应对洪水,当地一些村委会选择搬迁到更高处或县城里,原本的农民和渔民也转行去跑运输或是外出务工。

但更多的人不愿意离开,很多村子原本一整个都是渔村,渔民们住在江边,日落时撒下渔网,日出时收获,一天的温饱就有了保障。

即使现在已经禁渔,不少人家中还是留着当年的渔船,离不开这里的他们把楼房筑高、堤坝筑牢,以此应对洪水的来袭。

不同于1998年时很多人在水里呆了近三个月,才迎来正常生活的回归。如今,多个乡镇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谢家滩镇,3万余名普通群众加入到灾区重建“战斗”中。他们收发捐赠救灾物资、灾后清理清扫、防疫消毒杀菌、各类隐患处置、农业生产恢复和受损基础设施恢复。

在莲花山乡,全乡各处塌方地带有救灾人员巡逻警戒,树立警戒牌、摆放路障,提醒过路人员和车辆注意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当地安排人员清理河道农田、清除淤泥乱石、清理垃圾。

虽然对已经造成的损失充满无奈,但多数人却总是说着“不担心”。1998年时,他们抢被子堵泉涌,捡木头组木筏,心里想的只有保命。

可如今,即使房屋被淹,他们也不用再睡到堤坝和粮仓里,掰着干粮数着日子。一些村民仍待在家中,水漫过一楼,他们就把东西都搬到二楼继续生活。十五六岁的少年们可以安心踏上考场,迎接为期三天的中考。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17日,鄱阳中心小学安置点)

一些农民在水中抢收粮食,一些在路边摆摊止损,一些干脆买了艘塑料小船。他们在阳台做饭,在街道划船,撑着桨驶到苦难的另一头,靠自己的努力把被水冲乱的生活尽量拼凑成原本的样子。

水位已经在下降,他们依旧在等待。等到洪水彻底褪去,还要清扫泥泞,打理狼藉,迎接生活的回归。

两次洪水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