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亿多条个人信息在“裸奔”谁在泄露,又是谁在赚黑心钱?!
最近,江苏淮安警方通报,在公安部督办下,他们以“打链条、打平台、打团伙”为目标,依法打击了7家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公司,涉嫌非法缓存公民个人信息1亿余条。其中,拉卡拉支付旗下的考拉征信涉嫌非法提供身份证返照查询9800多万次,获利3800万元,受到警方查处。受此消息影响,20日拉卡拉股价午后跳水跌停报收,今天早盘,拉卡拉股价继续大幅低开。
20日,深交所也对拉卡拉下发了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对考拉征信违规事项的知情情况,并结合考拉征信股权结构、董事会及经营决策安排等,说明公司是否控制考拉征信;结合考拉征信近两年又一期的业绩情况,说明其经营违规事项对公司的影响。说明公司与考拉征信是否存在业务往来,是否存在利用个人征信信息开展业务活动的情形。
21日早间,拉卡拉发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对考拉昆仑持股比例为32.4%,公司不能控制考拉昆仑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决策,因此,公司不能控制、实际支配考拉昆仑,同时也不能控制和实际支配考拉昆仑的全资子公司考拉征信。公司与考拉征信存在业务往来,均已披露,公司不存在利用个人信息违规开展业务活动的情况。
如此海量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漏洞在哪里?大数据时代,如何扎紧公民信息保护篱笆?
多措并举斩断偷“信”黑手
财经评论员侯杰表示,以前我们只知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网络空间有人倒卖个人信息,可这回万万没想到,人民银行批准的8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之一的考拉征信居然赚起了黑心钱。从合法渠道获取,再非法转卖,向套路贷扩散,泄露信息近1亿条,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抓得好,就是要坚决斩断伸向百姓个人信息的黑手,特别是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黑手。相关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但是通过这件事,有4个问题需要提请有关方面重视起来。
首先,既然是央行试点,那么有关方面就要好好总结,环节上有无漏洞?抓紧亡羊补牢,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全流程监督机制。第二,要好好研究下,为什么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屡禁不止,如何才能打造好一堵密不透风的信息安全防火墙?第三,20日,考拉征信的大股东的大股东:拉卡拉触及跌停,公司发公告澄清说:没他们的事,因为他们控制不了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我认为,在迅速澄清的同时,也要说清楚:作为涉事公司的关联方,到底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正如深交所问询函提出的:你要给投资者一个交待。第四,那些被泄露信息的普通人的利益该怎么保护?在惩治恶人的同时,要加强立法,建立个人信息侵害的赔偿机制。
个人信息泄露漏洞在哪儿?
法律规定很健全执行待加强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运生表示,现代社会只要使用智能手机,手机上就有很多App,这些App都可以采集个人信息。即使不用智能手机,买房、买车、办理业务、贷款等很多渠道,你的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现在采集信息的渠道太多,你的信息被人采集后,又有人需要你的个人信息来产生利益。其实,围绕个人信息保护在法律规定层面很健全,但是在执行层面确实难度较大。
个人信息更值钱惩罚难度加大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认为,如今,个人信息比以前越来越值钱了,惩罚难度也加大了,为什么呢?个人信息越值钱,一些人从非法渠道获取信息的意愿就更强了。以前获取的信息可能只是电话号码或门牌号,而现在的大数据时代,众多平台根据获取的个人信息能更精准达到商业目的,而一旦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得,可能会更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等方面的犯罪行为。
个人信息安全如何扎紧篱笆?
提高保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
岳运生表示,对于刑法相关规定中“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定义:非法获取、出售通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或者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通信信息、交易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的,或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都可入罪。法律规定很清楚,但现在的科技手段导致执法时在搜集证据等方面有一定困难,另外涉及的量也很大。要扎紧个人信息保护的“篱笆”,首先,每个人要提高保护意识。第二,要加大执法力度。魔高一尺,要道高一丈,科技手段在更新,在打击违法犯罪时也要利用大数据,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我相信,问题会得到有效遏制。
信息平台要把好第一道关
刘戈认为,我国互联网经济非常活跃,网络信息平台成长迅速,也聚集了大量用户。广大用户群体不仅意味着价值,还意味着责任。对众多信息平台来说,要守好第一道关,共同促进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
新华社厦门9月16日电 题:还在纠结“剪刀手”?这些个人信息泄露也应注意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颜之宏 “拍照比‘剪刀手’,有可能会让不法分子获取你的指纹信息
[港铁一线工人谴责反对派人士盗取自己个人信息]港铁一线工人、轻轨车长谭建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的示威、罢工活动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因为曾经站出来声明反对罢工,便遭到了反对派人士的欺凌。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9年4月1日至9月30日为期半年的“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的战果,并公布了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十大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