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张树华从昆明向武汉发报,报文就是由韩先荣打印的,可是这次她没有进行电文的翻译工作,因为张树华是明文发报。“以前电文涉及机密,多用电码,现在电报更多是纪念意义,已经无须保密。”韩先荣说。
仅有的两个送报员
经常被误认为是“快递小哥”
55岁的乐中华和周致强至今还在派送电报,这也是武汉现在仅有的两个送报员。张树华的电报就是由他们派送,周致强开车,乐中华依据地址寻找接收人。由于武汉现在每年电报接收量不足10份,他们的主要工作也变成了后台支持,电报派送仅仅是兼职而已。
即便如此,乐中华和周致强依旧严谨。张树华发送的电报,到达武汉后,是接收人袁先生请人代收的,乐中华为了确认代收人与袁先生的关系,甚至找到了代收人的公司。送报一定要送到接收人手上,这是电报派送员的基本工作要求。
“以前,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区,收发室除了信件就是电报。”可是近些年,当乐中华和周致强前往送报时,在收发室工作的年轻人对于电报已经难以置信,反复确认电报是不是快递。
怀念但并不伤感
接收员依然注重保护隐私
1991年,韩先荣参加工作,见证了电报的衰落。那时,固定电话渐渐流行,使用电报的人开始减少,可是并不明显。因为电报的收发送达时间都有记录,具有一定法律效应,人们在商业中应用电报,留下痕迹。
韩先荣养成了两个习惯:一是严格保守电报内容;二是快速发出电报并记录时间,因为电报可能成为司法事务中的证据。
4月18日,记者在查看一份全电码电报时,韩先荣依然首先用手指遮住记录接收人地址的信息编码,尽管对于电码,记者一无所知。
伴随着复印机、移动电话、互联网的出现,电报的长时间留存优势再次丧失,电报业务持续衰减。武汉的电报营业厅在2007年全部关闭,仅在洪山广场电信营业厅接收电报。电报尽管少,但只要全国部分省份还在发报,韩先荣就在坚守。她现在主要从事售后服务。曾经24小时的值班制度也早已取消。
“电报的没落是技术的没落,我们怀念,但是并不伤感。”韩先荣说,因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生活得更加便捷。
文/图记者姚传龙
原标题:印度宣布向中国派海关情报人员以打击洗钱等金融欺诈行为[环球时报驻印度特派记者胡博峰]印度政府17日宣布,将在中国派驻海关情报人员,以打击洗钱等金融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