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月嫂市场火爆。但显然,无论从准妈妈、从业者或记者调查来看,月嫂行业处于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阶段,有的月嫂甚至连尿不湿都不会换。一家培训机构说,“稍微能写两个字”,就可以参加培训。交一两千块,培训7到10天,拿着培训中心颁发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证书,就能出师接单。因为需求量大,各式各样的证书太多,不懂行的也就根本无法分辨。
月嫂这一职业,隔三差五就会被舆论热议一番。之所以“红”,一是因为“赚”,二是因为“乱”。时下的状况是,月嫂工资动辄一两万之高,而其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却实在难以恭维。媒体最新调查显示,一些所谓月嫂仅仅培训一周就能拿证上岗。而这,实则也算不上是什么新发现,月嫂一行整个生态的野蛮生长,早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作为一个完全由市场自发衍生出的职业,月嫂并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职业评定体系加以规范,这正是其泥沙俱下的根本原因。现如今,培训企业、月子中心、家政公司、医院等等关联方深度嵌合,各自密切合作、各自渔利,无形之间已形成了一条月嫂“产销”的完整链条。公众一般只看到月嫂“天价月薪”赚得盆满钵满,却很少意识到其背后所隐藏庞大的利益集团。除了最终“买单者”之外,所有人都能从中分一杯羹,月嫂生意自然热火朝天。
从营销学的视角审视,月嫂行业的概念打造、形象包装、推广说服,都堪称经典案例。早教、催乳、产后修复、营养餐搭配、心理疏导,当这种种花样百出的“超能力”噱头,通通被堆砌在一位月嫂身上,消费者想必很难不心动;当母婴护理师、小儿推拿师、早期教育指导师等一堆“证书”一起来为月嫂加持背书,人们要想保持理智、不被绕进去,也绝对不是一件易事……月嫂有备而来、套路纯熟,而年轻父母们则是忐忑不安、手足无措,双方间的博弈本就是不对等的。
必须承认的是,月嫂确有其价值,但在当前语境下,这种“价值”更多还是体现为一种辛苦的体力劳动服务,带孩子毕竟劳心劳力,拿高薪也属应得。脱离这一基本事实,非要将月嫂的工作“高端化”,乃至炮制出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证书炒作身价,就实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对年轻父母来说,月嫂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安慰剂效应”,求的是个心安。自己带娃没经验不敢下手,花高价请个月嫂买个放心而已。可是某些月嫂连尿不湿都不会换,这带来的就不是安慰而是惊吓了。
月嫂神话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因为,其自我标榜的“能力”或“作用”很难被证伪。尽管很多月嫂带孩子不专业,但若以最低要求来评判月嫂的工作,绝大多数还是合格的。如今的问题是,月嫂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消费者的胃口被吊得越来越高,当现实不足以回应预期,行业的虚假光环就会一夕之间破灭。到那时,再想挽回丢掉的口碑,无疑将难上加难。
然玉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王添豪 实习记者 王瑞苓)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山西阳煤集团一矿机电工区机电队技术员姚武江做客“对话新国企·智造高质量”两会访谈节目
郑璐2000年入伍,2002年退役,现成为全国电力行业的技术能手,从事着电网中高压输电线路的维护检修工作。每天郑璐身穿迷彩服、肩挎望远镜,行走在高山沙漠、戈壁荒原,用双脚丈量着14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