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僻的山区,若没有旅游业,农户更不能指望卖地解决养老问题,因为那里的土地综合生产率太低,土地更不值钱。政府不能靠干预土地价格来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而应采取国民收入再分配等办法,使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就业转移。
给重农主义亢奋泼瓢冷水
18世纪前半叶,法国出现一个重农学派。该学派认为,各类经济活动中,只有农业创造价值,其他经济领域不生产价值。这个思想对冲击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主义做了贡献,意义比较重要。但是,这个思想却是错误的。它立足于土地生产的特殊性来评价生产的意义,以为一粒种子播种进到土地才会繁衍倍增,其他经济部门只是改变了物质形态而已。这种认识容易生成“土地拜物教”,看不清经济活动的本质。
任何人类活动,只要利用有限资源的投入,生产出有限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类的需要,都创造价值。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的土地生产率提高远小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这是分工与知识进步的结果。1949年之后,中国的实际耕地面积变化不大,但农产品总量却增加了10倍以上,劳动投入还大幅度减少。总体上说,土地是生存的基础,而分工深化与知识进步却是富裕的原因。
在重农主义时代之前,人类没有退休养老这回事。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才允许人们在一定年龄后去尊享晚年。告别了农业文明时代之后,土地虽然不能没有,但已经不再是决定富足的主要因素。同样的逻辑,去职养老是当代“丰裕社会”的特点,其发生的基础也是分工深化与知识进步,而不是土地。想象用土地来实现一个大国的一半人口的去职养老目标,算是对当代社会不甚了解。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