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视觉中国黑洞,还有字体的坑,内容版权的边界到底在哪?
法定身份存疑,权限更是雾里看花,“视觉中国”却自诩“版权卫士”,拿着所谓的法律武器,四处维权、收费,实在荒谬。可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版权“糊涂账”不只存在于图片领域。
原创字体产权也大有文章,常有媒体、影视公司因误用他人原创性字体而被索赔。诚然原创性字库字体需要保护,但如何避免让人“无字可用”,适当的边界又在何处?
知识产权保护的模糊地带还有很多,如何厘清版权的边界和用途以及各个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也是“视觉中国”这场风波背后,还应思考的一大社会命题。
我们当然乐见版权意识越来越高,版权环境越来越好。就当下而论,如何让版权保护走出“专利海盗”的陷阱,走上更友好、更便捷、维权成本也更低廉的轨道,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关企业需要反思,监管也要跟上,民众版权意识更要提高。惟有如此,“黑洞”闹剧才不会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