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阿里影业的一位高层总结出了一套“购票心理学”,大意是中国编剧以后都要靠IP和流量明星来赏饭了,内容不如概念重要。“IP、流量明星、概念,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
2017年,有多少严格按照这套“购票心理学”制作的电影、电视剧乃至综艺节目沦为的“炮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用足了这三个概念,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取得5.3亿元票房也不如预期,部分粉丝的锁场行为引发影城反感,成为笑谈。
此外,基于IP的《鲛珠传》以及综艺IP的衍生品《欢乐喜剧人》《这就是命》《“吃吃”的爱》全部表现不佳。
同时,《孤芳不自赏》《秦时明月丽人心》等连续剧播出后的市场效果、口碑大都不尽如人意。比拼视觉特效、玩新奇概念的《长城》《爵迹》亦争议不断。
当影视资本市场盲目追逐关注度、数据和流量时,真正的核心内容反而被人忽视。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对媒体表示,好莱坞的一部分制片人,被资本所绑架,把作品决定权交给投资者,所以他们不停地拍续作、拍超级大片,“把‘投资安全’摆在首位,这是真正的危险。”于冬所说的,又岂止发生在好莱坞呢?
如今,观众没那么好“糊弄”了,仅以“大制作”、炫技、炒作噱头,绝对是对观众审美的误判、鉴赏水准的低估。内容本身品质过硬,才能吸引大众目光。于是,“良心”二字一度成为各大电影剧集或节目宣传的热词,诸如“良心”演技、“良心”制作……其实,“良心”二字只是做人的本分,也应该是内容本身的“标配”。
再来看2018年的影视风向,《2017腾讯娱乐白皮书》指出,“IP+明星”的时代已经过去,“内容+演技”才是今后的主导。
“不少流量是华而不实的,与其直面,不如我们先埋头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好作品。把好作品给观众看,观众自然会有一个考量。”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编剧、主演果靖霖说。当大众审美转向,或许影视资本市场的“唯流量”论的做法将逐步扭转。
可资佐证的是,一批无IP、无流量明星、无概念的“三无”纪录片或者具有纪录片气质的影视作品在过去一年多次成为“黑马”,包括纪录片《二十二》和电影《冈仁波齐》《七十七》都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腾讯视频商业化总经理王莹指出,随着年轻群体对纪实内容愈发青睐,纪实内容将成为下一个内容蓝海。
庞大复杂的影视工业体系中,那些传得开、留得住、叫得响的作品,其核心灵魂永远是故事、情感和思想。在喧嚣的影视产业市场,不断翻新的概念炒作之下,人们已经形成一种视觉疲劳,观众更加看重内容本身的品质。观众审美升级的同时,影视内容产业制作也应跟上升级的步伐,满足观众需求,让故事回归创作本身,不被市场和资本裹挟。真正配得上“良心”二字的作品,才有可能依靠内容杀出竞争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