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住进民族记忆里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系古代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之地,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构成了贵州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高谷深、地貌复杂,独特的自然环境从前阻碍了贵州各民族与外界的交流,却让散落在大山深处极具史料价值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节日习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目前,贵州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名录561项709处,市、州级名录1000多项,县级名录4000多项。
侗族大歌
然而,“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一串显目的数字,更是贵州各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体现。
农闲时节,黎平县小黄村的侗人们在鼓楼中长坐,教歌学歌对歌的侗人不闻鸡鸣不散。侗家人常常自豪地说:“我们会说话的,就会唱侗歌!”
在贵阳清镇一带的四印苗女性还部分保留着在夜晚绩麻、抡线、纺线、煮麻、洗麻、牵、织衣、挑花、绘蜡花。他们把生活绣进一针一线。
银饰
在麻山地区一带的苗族至今仍有歌师唱诵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他们相信灵魂在唱诵中能跟追随祖先亚鲁王回到故土。
……
不得不提的是,这些根植于农耕社会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推进同样面临着极大威胁。
保护“活”态文化
“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还存在传承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素养不足等弱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曾在采访中表示。
从文化生态入手,贵州着力于非遗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生态保护。2012年,贵州颁布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专门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了具体的规定。2014年5月又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相继出台……从单个非遗项目保护提升为区域与项目保护并重,重点在保存当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确保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西江千户苗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一茜 摄)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贵州有国家级传承人57名,省级传承人402名。与贵州“非遗”项目数量比,贵州“非遗”传承人远远不够。
“现在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好多不愿意学,怕是以后没有人学了,有兴趣的就多教几个吧。”从1976年开始学习银饰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光宾说。
“非遗”文化应根植于教育的沃土。近年来,雷山县推进“非遗”文化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校园风行。雷山民中将雷山县1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编写成《雷中“非遗”校本教材》上下册,分发师生人手一册,各班开设每周2课时的民族文化传承课程。雷山二中从2016年起在七年级部分班级每周开设一节民族文化传承课,先后讲授了《苗语》《芦笙》《铜鼓》《苗歌》等相关知识,同时编排了《铜鼓魂》《校园鼓笙》等表演节目。
雷山县大塘民族小学的短裙苗扁担舞
非遗的传承实践不仅要让相关的人群体验到共同秉承的传统,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持续地感受到文化多样性仍在丰富,这需结合产业发展共同作为。
近年来,以政府引导实施的贵州文化开发已经在民间形成一股巨大合力,使得民间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举个例子,丹寨县结合非遗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积极指导传承人以生产经营性带动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形成“公司协会 农户 电商”的新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非遗”成就美丽脱贫之路
如何让非遗保护和传承融入大众、融入生活、融入当代?
2013年,贵州省妇联牵头推出的“锦绣计划”,以期通过“锦绣计划”的实施,保护和挖掘优秀民间民族技艺,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同年,贵州省出台《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出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
事实上,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成为一部分人解决生计的方式,不仅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文化认同的外延,而且使得地方文化在市场的激励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演唱侗族大歌来实现就业增收从江县高增乡小黄侗寨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去年3月,小黄侗寨村民吴荣德等人发起成立“侗族大歌”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这是侗族大歌遗产地首家创办的旅游专业合作社,其目的是增强小黄侗族大歌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让农民通过唱侗族大歌实现增收的目标。
肇兴侗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一茜 摄)
“非遗”保护与传承与贵州的“大扶贫”战略行动紧密结合,在“大数据”战略行动中也有所作为。贵州率先提出“文化助推脱贫”,出台并实施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围绕培训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和贵州工作站等;同时,贵州被列为“全国首批非遗数字化试点省”,率先建立起了贵州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成了全国第一座综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非遗”成就美丽脱贫之路,通过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现出贵州从“后发”走向“赶超”的精彩历程正在徐徐展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