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扶贫如何扶志

2017-09-17 09:41:38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脱贫致富的过程首先是改变人的过程,如果缺少脱贫的内生动力,靠着外界的投入和救济,即使可以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也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开发式扶贫从一开始就着重发展生产,反对扶贫中的“等靠要”思想,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志。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在实施精准扶贫中,随着扶贫资源投入的增加和限期完成任务的压力,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如何提升脱贫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扶贫扶志是扶谁的志,“等靠要发生在哪个层面”;其次要设计合理的制度,避免因制度设计不合理而刺激“等靠要”的思想;第三要提供合理的脱贫途径,有针对性的帮扶,才能在发展中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

对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的批评很多。比如批评有些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也不工作,习惯性懒惰;有些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有一些农民不敢承担风险,不敢从事没有做过的种植和养殖产业;有些农民片面地将扶贫看作政府的责任,有任何困难都找政府;还有的甚至以不脱贫为筹码,与地方政府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的扶贫救济。不过,一些地方政府的“等靠要”的思想似乎更为严重——前些年曾有某县庆祝进入“贫困县”的报道,看似十分荒唐,反映的却是某些地方政府“等靠要”的实情。

贫困地区脱贫要有内生动力,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不能躺在贫困上等着国家和其他地区帮扶,而要主动找到工作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能消极地等待国家的项目支持,更不能以贫困户素质差、“等靠要”思想严重为理由,消极对待扶贫工作。其次是贫困村要有内生动力,要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有能力、办事公正并受到群众拥护的人作为村民的带头人,领导大家共同致富。最后才是如何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提升扶贫内生动力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比如过高的扶贫标准和无责任的救济容易导致“等靠要”思想。一些地方为了保证贫困户脱贫,通过多种方式给贫困户提供补贴,这些补贴可能高于一般村民的生活水准,造成新的不公平,这必然导致贫困户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为避免在扶贫的名义下产生新的不公平,一些地方采取了有责任的扶贫救济。比如在老龄化严重的地方,采取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策略,低龄老人不仅在照顾高龄老人过程中得到报酬,而且获得社会尊重和社会交往。再比如一些地方设计了公益岗位,使贫困群体通过提供公益劳动获得相应的扶贫支持。随着扶贫力度增加和扶贫标准的提高,要设计合理的制度,避免因为扶贫而产生新的不公平。对于贫困户是如此,对于贫困村和贫困县也同样如此。

不少人批评贫困户有“等靠要”思想,主要是因为贫困户没有积极参与政府推动的产业扶贫项目。对于一些贫困户的行为也要具体认识,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安于现状,因为发展生产需要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一旦某些因素不具备,贫困户可能就会拒绝参加产业扶贫项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

比如某地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向贫困户发放猪崽,支持贫困户通过养猪增加收入,但是一些贫困户拒绝给猪注射疫苗,猪得病以后也拒绝给猪注射抗生素,这被认为是贫困户过度依靠政府。然而这个故事的背后,却是这些地处深山的贫困户从未有养猪的经历,也不了解疫苗和抗生素是什么。还有一些地方的贫困户曾经在长期的扶贫过程中多次参与产业扶贫项目,但是往往都因为无法把握市场波动而失败。多次失败的经历,使他们不敢参与产业扶贫。这种情况下,需要认真分析贫困户不参与扶贫产业原因——是项目设计不合理,还是贫困户缺少某些关键要素?只有解决具体问题,让贫困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而且产业发展也适合贫困户,贫困户“等靠要”现象才会大幅度减少。

我们在精准扶贫中已经产生了很多提升内生动力的经验,这些经验表明,只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脱贫内生动力是可以显著提高的。

关键词:扶贫脱贫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