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扶贫内生动力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比如过高的扶贫标准和无责任的救济容易导致“等靠要”思想。一些地方为了保证贫困户脱贫,通过多种方式给贫困户提供补贴,这些补贴可能高于一般村民的生活水准,造成新的不公平,这必然导致贫困户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为避免在扶贫的名义下产生新的不公平,一些地方采取了有责任的扶贫救济。比如在老龄化严重的地方,采取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策略,低龄老人不仅在照顾高龄老人过程中得到报酬,而且获得社会尊重和社会交往。再比如一些地方设计了公益岗位,使贫困群体通过提供公益劳动获得相应的扶贫支持。随着扶贫力度增加和扶贫标准的提高,要设计合理的制度,避免因为扶贫而产生新的不公平。对于贫困户是如此,对于贫困村和贫困县也同样如此。
不少人批评贫困户有“等靠要”思想,主要是因为贫困户没有积极参与政府推动的产业扶贫项目。对于一些贫困户的行为也要具体认识,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安于现状,因为发展生产需要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一旦某些因素不具备,贫困户可能就会拒绝参加产业扶贫项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
比如某地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向贫困户发放猪崽,支持贫困户通过养猪增加收入,但是一些贫困户拒绝给猪注射疫苗,猪得病以后也拒绝给猪注射抗生素,这被认为是贫困户过度依靠政府。然而这个故事的背后,却是这些地处深山的贫困户从未有养猪的经历,也不了解疫苗和抗生素是什么。还有一些地方的贫困户曾经在长期的扶贫过程中多次参与产业扶贫项目,但是往往都因为无法把握市场波动而失败。多次失败的经历,使他们不敢参与产业扶贫。这种情况下,需要认真分析贫困户不参与扶贫产业原因——是项目设计不合理,还是贫困户缺少某些关键要素?只有解决具体问题,让贫困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而且产业发展也适合贫困户,贫困户“等靠要”现象才会大幅度减少。
我们在精准扶贫中已经产生了很多提升内生动力的经验,这些经验表明,只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脱贫内生动力是可以显著提高的。